返回

第249章 李世民:太子要搞一国两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249章 李世民:太子要搞一国两政? (第3/3页)

  不是每个人都会盯着宰相这个位置的,即便是科举入仕的状元,同样还不是要熬资历。

    曾经的大唐科举第一位状元孙伏伽,现在也才走到大理寺卿这个官职,从三品,距离宰相遥遥无期。

    反观太子那边呢,据说去年还是九品的,今年已经升到七品了。

    这才一年不到的时间呀,也就几个月,连升三品。

    你说权力变小了。

    可对于学子们来说,不入仕途,连官籍都不是,什么权力大小又有什么关系,能当官,有权,施展心中抱负,那不就行了。

    哪怕是有状元及第之才的学子,现在都有些坐不住了。

    要知道在大唐,进士及第,可不是说就能当大官。

    一般来说,只会被授予从九品上的官职。

    孙伏伽名气这么大,还是在大唐初官位缺乏的时候,也才是从五品上的刑部郎中。

    后边进士及第的,一批批更小了。

    相比起来,自然是更愿意去太子那边。

    现在正是机会,错过了这次,以后等到太子那边官职不缺,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

    这就是风口,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所以,莫说是旁支庶出了,嫡系都在心动。

    可若是家族中的青年派都跑到太子那边去了,五姓七望这边,还谈什么去跟太子较量。

    当然,嫡系也不是很想去,本身也纠结。

    因为他们过去,是没有优待的,等于是跟旁支庶出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所以有些难为情。

    这个事情搞来搞去,最后就闹到朝廷这边来了。

    “诸卿有何想法?”

    李世民也有些纠结,拿捏不准。

    他乐意看到五姓七望吃瘪,可又不愿意太子那边过于坐大。

    按照现在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太子那边以官职诱惑天下学子,长久以往,不出几年时间,岂非太子那边的学子比大唐还要多了。

    天下读书人都跑到辽东去了,大唐还要如何发展。

    别的不说,单单是今年大唐科举,就是个问题。

    会不会出现参加参加科举的学子过少的现象。

    以为都是上千人参加科考,今年会不会出现,连一百个学子都难凑出的可能。

    先前为了支持太子在辽东的教化,大唐这边最高学府的六学二馆。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还有弘文馆跟崇文馆,大量的学子被派了过去。

    尤其是崇文馆,这个隶属于东宫系统的学府,现在已经成了空架子。

    面对陛下发问,几个大臣相互对视一番,最后是褚遂良作揖回道:“陛下,此事断不可放任自流。辽东之地,如今被太子这般施为,看似热闹,实则隐患无穷。大量学子未经严苛科举筛选,仅凭一腔热血便涌入辽东为官,长此以往,官场风气必乱。”

    微顿,褚遂良神色凝重继续讲述:“我大唐科举,制度森严,层层选拔,为的就是能让德才兼备之人入朝为官,匡扶社稷。如今太子大开方便之门,那些资质平庸、只图官位的人混入其中,政务处理怎会得力?恐会生出诸多敷衍塞责、贪赃枉法之事,坏了我大唐根基。”

    李世民微微颔首,示意他接着说。褚遂良清了清嗓子,又道:“再者,五姓七望之所以能绵延数百年,家族势力盘根错节,正是因其对族中子弟入仕把控严格。如今太子此举,引得其旁支庶出纷纷背离家族传统,长幼尊卑秩序大乱,极易造成世家内部裂隙加深,到时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世家体系动荡,朝堂也难安稳。”

    长孙无忌闻言,打断道:“只是如今太子势头正盛,那些奔赴辽东的学子也尝到了甜头,贸然阻拦,恐怕激起不满。”

    褚遂良冷哼一声:“长孙司徒,此事关乎大唐百年国运,怎能因怕一时不满就畏缩不前?当速下诏书,斥责太子此举不妥,令其即刻整改,召回那些未经正规选拔的官员,重新梳理辽东官场。再严令各世家管束子弟,不得随意前往辽东谋职,违令者严惩不贷。”

    魏征略微迟疑后,还是站在了太子这边:“此举怕是不妥。太子在辽东推行新政,本意也是为了教化地方、充实治理,若强行召回官员,一则失信于天下学子,二则辽东刚刚起步的政务怕是要陷入瘫痪,于边疆稳定不利。”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