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6章:太子这是要在高丽再开个朝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246章:太子这是要在高丽再开个朝廷? (第2/3页)

还不能说个理由来。

    当一卷卷案宗,送到神武宫善德女王金德曼手里时。

    她感觉天都塌了,直接瘫软在了地上。

    李承乾有些感叹。

    朗朗乾坤,终是让新罗得见光明。

    此时,新罗百姓,大声叫好。

    多少人的冤屈,得以洗刷干净。

    可一池子的污水,都被冲干净了,这池子,也跟着干涸了。

    ——

    贞观十八年,正月二十三日。

    李承乾再次发布太子教令。

    鉴于新罗官员凋零,特向大唐所有学子发召集令。

    只要有功名在身者,皆可前来新罗入官。

    对于大唐的学长们来说,这大概是最好的时代了。

    这个时代,读书是为了什么。

    就是为了当官。

    施展抱负,治理地方。

    如今,太子给了他们这个机会。

    科举都不用怎么去争夺了,考个最为简单的功名,然后赶到高丽,新罗,直接就能走马上任。

    还能有比现在更轻松踏入仕途的方式吗。

    高丽跟新罗,加起来大大小小也是有两三百城池。

    各级官员,全部算下来,少说也是上万人。

    国子监的学子,感觉都要被太子掏空了。

    可谁又愿意,放弃这个机会。

    大唐通往高丽,新罗的路上,可谓是最为热闹,只要上路,不多时就能碰到大量同行的读书人。

    这些人满怀期待,结伴而行。

    寒窗苦读,谁不是为了今朝。

    真正的终南捷径啊。

    ——

    长安城。

    李世民现在也有些哭笑不得。

    太子这么召集学子,大唐学子闻风而动。

    别说是离得近的北方了,南方士族这边的学子们,也是纷纷乘船而上,都跑去投奔太子了。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太子这一招,还真是厉害。”

    “臣听说便是五姓七望的族内子弟们,都是大量前往辽东。”

    长孙无忌很是感慨。

    原本魏王党势力壮大,在大唐影响力飙升,太子那边,显然比之魏王难以争夺。

    毕竟人在辽东,等于是把大唐境内拱手相让。

    可谁知道,这么一搞,五姓七望的学子们也忍不住了。

    毕竟大家都是读的圣贤书,为君分忧乃是本分。

    哪怕是德高望重的族内长辈,也没有说可以拦着族中子弟晋升的道理。

    这样一来,反倒是对五姓七望形成了打击。

    大量的族内子弟外出,以至于对当地的影响力削弱。

    却偏偏是大势所趋。

    “确实有几分釜底抽薪的意思。”

    李世民赞同的点点头。

    这对于五姓七望的打击很大,往前当官,都是要搞投行卷的,把控了选官权,阻碍了寒门学子的晋升道路。

    太子却另辟蹊径,把科举都给绕过去了。

    但如今这局势,便是再有德学之人,也挑不出个理来。

    这可是教化之功德。

    大唐这边也没有办法给高丽,新罗提供这么多的官员过去,太子降低选官的门槛,亦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谁叫世家门阀垄断知识,提高书本售价,让天下读书人这么少了。

    “只是太子这任命下的官员,是否稍微多了些。”

    “按照如今太子对外的说法,高丽新罗之地,所需官员缺口,尚且有一万三千余人。”

    “观我大唐,全国上下官员,也不过才七千余人。”

    房玄龄开口说道。

    后世西方经济学倡导‘小政府,大社会。’

    唐朝这个版本,似乎非常符合。

    李世民算得上史上最为精明的治国者之一,他让富人出钱养官,让地方出钱养兵,这样朝廷财政的支出,就变得很少,就有了‘小政府’的概念。

    李渊开国之后,把一切山泽税、盐税统统废罢,之前由国家专营的盐、铁、酒等产业全数放纵民众自主经营。在农业税方面,唐代的税收是取五十分之一,远低于西汉的三十分之一,徭役则是每年二十天,也比前朝要少。

    李世民即位后,当月就颁布诏令,把潼关以东的关卡全部停废,以让货物自由流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