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悠悠三年 (第2/3页)
着几声清脆的汽笛声,火车慢慢停了下来,威廉带着几名西夷人登上了礼部准备的马车,随即向京城驶去。
威廉掀开了车旁的窗帘,看着正在给火车加煤加水的工人,他目光一闪,这玩意吃的是煤炭和水,不像马和骡子要休息。一旦发生战争,可以快速集结兵力,且士兵不用再长途跋涉,抵达战场就可以立刻投入战斗!
大唐将火车轨道直接铺到了天津码头,他们乘坐着大唐水师的战船在天津码头登陆,然后乘坐火车进京,中间虽然经历数次停车加煤加水,但还是比车船快很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这种战争利器,他们必须拥有。
想到这里,威廉放下窗帘,闭目养神。
这是大唐第一条铁路,呈南北走向,南起天津港口,北达盛京,若想进京,必须在潞河驿下车。
之所以没有将铁轨铺设到京城,一是文武大臣反对,认为会影响龙脉,破坏风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安全。因为火车的速度越来越快,内阁和兵部担心,如果发生叛乱,叛逆就可以利用火车直接杀到京城。
别看潞河驿到京城只有几十里,但有了这几十里,京城就有了反应的时间,可以应对叛逆。
李虎同意内阁和朝臣的谏言,并非是因为这两点,而是考虑到京城以后的发展。当然了,京城城墙他肯定不会拆,围绕城墙搞几个环就行了。
与此同时,一列火车在宛平城外停下了,接着一群一眼就能看出“非我族类”的人走下了马车,正是贡榜王室。
这三年,随着大唐的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迅速进步,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国营纺织厂开遍了大江南北,使得纺织品产量激增,降低了成本,使得更多老百姓能够享受到质优价廉的纺织品。不仅如此,还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另外,皇家学院还发明了蒸汽拖拉机,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此外,李虎花大价钱从西方挖来的科学家们将化肥、农药等化工产品给捣鼓了出来,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随着铁路网不断的完善,南方充裕的农产品借助火车,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方。由于运输成本的降低,不仅让北方老百姓品尝到种类丰富、价格实惠的农产品,也为南方的老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当然了,有利就有弊。
在国营纺织厂开办初期,大量质优价廉的纺织品涌入市场,传统手工纺户受到冲击,让很多从事手工纺织加工的人失业,特别是那些家庭小作坊。
为此还闹出了一场风波,江南地区更是爆发了一场游行抗议,波及数省,甚至有人高喊“砸掉机器,禁止机器代替工人生产”,那班清流也纷纷上书,要求禁止开办国营纺织厂,不能与老百姓争利等等。
作为后来人,李虎自然明白每一次重大科技创新都会伴随着争议与阵痛,他当然不会妥协。
另外,这件事背后有着阴谋,是那些纺织厂主、豪商和他们背后的江南士绅等一系列既得利益者借机蓄意制造的一场大规模政治事件。
李虎可不是前明的皇帝,江南士绅一闹就妥协。再说了,江南士绅全部被他迁到了京城,打破了他们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在李虎的授意下,江南道御史给朝廷上了一道奏疏,揭发江南士绅勾结地方官员、借势常年拖欠朝廷赋税,隐混抗官,多占田亩等。
李虎下旨严查,并将和珅从朝鲜召回,在锦衣卫的配合下,对江南的士绅地主进行清洗,且在圣旨中明确表示:不论积欠钱粮多少,一律严惩。
和珅和孔庆祥严格执行了李虎的圣旨,不仅是那些士绅地主,就连一些仅欠了一分一厘的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也被缉拿送往京城治罪。此案牵连甚广,数十名江南官员被杀,被流放朝鲜的士绅、读书人和地主高达万余人,其中不乏江南文坛巨擘。
李虎借着此案追缴了数百万税银,并打击了江南士绅地主,把江南的土地收归国有,顺便又将江南地方官员也清理了一遍,一举多得。
不过,这件事也给李虎招来了不少非议,因为江南士绅地主拖欠的是大顺的赋税。
为了安定江南老百姓的民心,李虎在江南开办了国有农场和工厂,给当地老百姓提供大量工作岗位,并推动官办社学的建设,教授《百家姓》《千字文》等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