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第四百零三章 超级黑科技:常温超导面世 (第1/3页)
次日,于泰和照常去上班,上午的时候闲着也是闲着,所以还跑到了隔壁的一个项目组里找人聊天来着。
隔壁的项目组和他们于泰和的带的项目组一样,都是搞人工智能材料学领域的,只不过他们的项目组更倾向于金属材料为主。
他们之前研发出来的一种超高强度,的合成金属材料,已经被应用在智云机器人,用来制造机器人的关节,这种新材料制造的机器人关节,对比之前的一些传统材料,强度以及耐磨性、重量等性能都有所提升。
而于泰和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硅基复合材料,主要的应用方向是半导体以及能源等领域。
当然,研究方向虽然不同,但是方式还是有比较大的共同特征,那就是都是大量利用人工智能来进行辅助研究。
智云集团内部专门开发的科研类AI,早就已经开始在各实验室里的进行应用,最开始的时候这些AI只是用来进行繁杂而没有什么意义的数据整理上,进而节省了大量科研人员在数据整理上的时间。
后续随着科研AI模型的逐步成熟……也是收集了智云集团以及多个兄弟公司大量科研人员的训练数据后,如今已经可以承担更多的科研类工作的……当然,依旧只局限于非创新式的工作,只能用来减轻科研人员的工作负担,提升科研效率。
目前技术条件下,哪怕是智云集团所研发的最顶级的大型AI,它依旧无法和人类那样具备想象力、创新能力、情绪这些东西。
它只是对人类各种行为的一种模仿。
但尽管这样,智云集团内部部署的科研AI系统,依旧能够节省大量不必要的重复科研行为,大幅度提升科研效率,让科研人员可以更加专注于创新。
这也是徐申学旗下的各控股公司,在最近几年里的技术研发呈现一种爆炸式增长的原因之一。
除了科研系统的科研名额带来的创新突破外,也和智云所部署的‘人工智能辅助科研系统’有极大的关系。
前者带来更多的创新想法,后者则是大幅度缩短对这些创新想法的验证时间以及成本。
这一点,在材料学领域里体现的更加明显。
仅仅是于泰和自己带的这个硅基材料的研发团队,过去一年里所研发出来的新型硅基材料就有十多种,其中一种还获得了实际工业应用。
其成果远远超过传统的计算机材料学。
到了隔壁项目组,和同事们聊天的时候很自然也说起来了最近整个集团上下最关注的事情,S17手机的即将发布和上市。
尽管他们这些人和S17项目没啥直接关系,但实际上他们的诸多研发成果,很多都会转化到S17手机这种终端产品上的。
比如搞半导体材料的,搞电池材料搞其他各种研发的,他们的研发成果可能用于半导体制造领域,也有可能用于电池领域,也有可能用于摄像、声学或其他诸多领域。
最终,这些领域里所生产的一些零部件,就有可能用于S17手机上。
类似S17手机这种智能终端、智云机器人、海蓝汽车、智云卫星、航天的火箭以及飞船、空间站、还有半导体逻辑芯片、储存芯片、感应器等等。
这些高科技的工业产品都是需要底层技术来支撑的!
需要设备来制造,需要材料来制造。
而这些底层的设备以及材料研发,就是于泰和这种科研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了。
当然……不仅仅是智云以及徐申学旗下其他企业的科研人员参与了这些底层的技术研发,实际上几乎整个华夏的科研体系里的研发人员都或多或少参与了这些高科技产品的研发过程……只是他们自己甚至都不知道参与了这么一个过程而已。
因为上述的任何一种终端产品,都是属于当代里非常复杂的顶级工业产品,背后有着非常庞大而复杂的供应链。
每一种零部件的背后,又是一整条的供应链。
最后一环扣一环,几乎会让整个工业体系里都参与进来。
如果没有背后这些庞大的供应链体系支撑,智云集团再牛逼,它也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很多人都说,是智云集团制造了这些顶级的科技产品……了解深入一些的内行人,可能还会说仙女山控股体系为核心的半导体供应链,智云为核心的智能终端供应链。
但是如果真正的去深入了解,你就会发现……远远不是智云集团、仙女山控股那么简单。
来一个简单的链条:S17手机需要芯片,芯片需要智云微电子的晶圆厂,智云微电子的晶圆厂需要海湾科技的光刻机以及其他核心设备。
制造光刻机的海湾科技的背后,是仙女山控股体系下的光刻机子系统承包商,比如制造镜片系统的南江科技。
南江科技制造顶级镜片,又需要国内顶级科研所下属公司制造的离子束抛光机。
想要造这种顶级的离子束抛光机,则是需要国内顶级精密机械、材料、自动化等领域的全方位支持。
这后头……串联了一大堆的各种企业和科研所呢。
这也是为什么说当时依靠仙女山控股自己,无法搞DUV浸润式光刻机,还需要数千家企业以及科研机构支持的缘故。
实在是涉及的领域太多太多,不是一个企业,或者说一群企业就能做出来的……这背后,你得有一整个工业体系的支持。
整个光刻机项目,包括EUV光刻机的研发过程里,其实海湾科技那边做的主要是系统整合的事情,提出来各种子系统的技术要求。
仙女山控股下的各企业针对技术要求研发子系统,然后需要什么零部件,需要什么材料,需要什么设备则是从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范围的查询,能找到的最好,找不到的就组织力量寻找合作企业进行技术攻关。
这么一层一层的传递下去,最终到了最后,很多的科研任务其实都是被分摊到了数千家企业,数百家科研所里。
也正是得益于国内过去数十年来的深厚积累,徐申学才能够用砸钱,再加上科研系统名额的方式,强行把光刻机给搞出来了。
想要搞这种顶级工业产品,也得有这个基础才行啊。
依托整个体系,徐申学旗下的各企业,一边做整合和创新,而另外一边也是极大了对基础设备,材料领域的研发。
广城智云研发中心里的‘人工智能材料研究所’就是属于这种大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