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三十三章 皇九子昭,至德先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三百三十三章 皇九子昭,至德先圣! (第2/3页)

显然透露出茫然和无知。

    这座王府,仿佛隔绝了天地。

    海瑞默了一下,继续道:“圣上命内阁为殿下挑选封地,具体封地、就藩事宜,内阁仍在商议,但有几件事,臣以为王妃应当事先知晓。”

    李氏勉强平复了激动的心情,眼角隐隐见泪,维持平静道:“海师傅请说。”

    “依照祖制,亲王就藩,当起造邸第、赐田、赐赋,今圣上天恩,欲使殿下奢侈就藩,必将超过一般王制的花费,赏赐,为王妃、殿下计,故请尽数拒绝。”

    海瑞望着朱翊钧,慢慢说道:“超出王制的邸第不住,所赐庄田不受,赏赐财业归朝,一切杂税、皇业,不应。

    就藩之后,封闭王府,不惊官,不扰民,只以大明亲王年俸三万两纹银为食,如此,可保王妃、世子安稳。”

    由于当今朝廷特殊国情,目前,朱翊钧是唯一一位大明藩王,过去藩王诸多贪、占、恶,已经为天下君、臣、民所不容。

    想安生,想活着,就要“躲起来”,躲到没人能注意的角落,不掀风,不作浪。

    圣上说挑个好的封地,内阁当然会去做,不论是位置,还是大小,都会尽善尽美,但这份封地,朱翊钧却不能受领。

    就是一亩地都不能受领。

    作为大明亲王,为了仪轨,朱翊钧是不能耕种的,只要得了封地,就要用民耕种,与民同分亩产,多,则欺压良民,少,则笼络人心,怀有叵测。

    海瑞是文官,再清楚不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怎么解释的。

    留给福王唯一的活路,辞恩,以禄食。

    为了福王,也为了自己女儿,为了这对儿女的未来,海瑞仔细交代着。

    除了王制王府,其他的,给什么都不能要!

    李氏的喜意稍稍被冲淡,心中升起了悲意,望着儿子,两行清泪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

    海瑞立刻起身,躬身行礼后,离开了福王府。

    朱翊钧想了好久,这才站了起来,小心翼翼地走到母亲身边,想用衣袖为母亲拭泪,小声道:“母亲别哭了,以后我会更加努力读书的…”

    李氏将儿子拥入了怀中,表露出母亲慈爱的一面,以仅能母子二人听到的声音,说道:“如有来日,惟愿我儿不再生于帝王家。”

    不久。

    内阁便遣人知会福王府,欲以洛阳作为封地所在,李氏领福王朱翊钧三叩六拜叩谢圣恩。

    后闻听内阁欲以八万两纹银,超出一般王制四倍花费的钱财起造邸第,李氏命朱翊钧连续三次回书内阁,“请内阁以正制行事”。

    三辞三让。

    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周朝的泰伯,他三次辞让王位,从而被尊为至德先圣。

    是皇家礼仪,也是华夏文化中谦逊、礼让中,最重要的礼仪规范之一。

    而在进行时,一辞:当被授予重要职位或荣誉时,第一次推辞,表示谦让。

    二辞:在再次被提议时,第二次推辞,进一步展示谦虚。

    三辞:在第三次被提议时,虽然仍然推辞,但此时通常会接受职位或荣誉。

    朱翊钧连续三次辞让,且不接受超出王制分毫的封地王府,便代表了真的拒绝。

    内阁首辅大臣高拱,向玉熙宫呈奏书情,方回书福王府,朝廷会以一般王制修建封地王府,不僭越、不超格。

    福王府焚香谢受。

    随后。

    内阁又拟赐田万顷于福王,中州腴土不足,便取山东、湖广良田凑足。

    福王朱翊钧再行三辞三让,更加从容,以国策“清丈、均地”为名,以皇族“不与民争利”为意,谢绝所有赐田。

    纵有万顷,分厘不取。

    内阁再奏玉熙宫,以朝廷正函,谢福王深明大义,为万王之表。

    接着。

    内阁欲将河南盐井部分分红划拨福王府。

    华夏地大物博,其一,便是盐业资源极其丰富。

    天下共食的食盐资源主要分为四种,海盐、井盐、岩盐和湖盐(也称为池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