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再布局,大局已定 (第2/3页)
高阁。”
说到此处,李治不禁长叹一声,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无奈。
然而紧接着,他的神色忽然一转,转而用赞赏的目光看着眼前跪着的二人,缓声道:
“不过,幸有你等良将相助,社稷可安矣。”
其实,孰忠孰奸,李治又怎么可能真的分不清楚呢?
若不是拥有一双洞察世事的慧眼,他又怎会特意将这两人召集进宫来共商大计呢?
此时,一直低着头的苏定方突然开口说道:“这并非陛下之过错,实在是我等作为臣子太过无能,以至于在内无法铲除那些奸诈小人,在外也不能够抵御外敌的入侵,让国家陷入如此艰难的境地,微臣真是羞愧难当”
说罢,他满脸都是自责与愧疚之情。
李治连忙摆手示意苏定方不必过于自责:
“苏将军切勿这般想,朕已有铲贼卫国之计。”
顿了一顿后,李治高声宣布道:
“拟旨,现特命苏定方晋升为关内道行兵总管,全权统领关内道的府兵;王方翼出任河东道行兵总管一职,负责统领河内道的所有军事事务。”
这是私令,并未通过朝议的决定。
“谢主隆恩!”
两人齐道,心中都颇为兴奋。
关内道和河东道,可不比其他州道,此两道,是占据了大唐的大部分人口。
一般都不会任命其他人为行兵总管,而是受天子亲自节制。
而最主要的,府兵也都是集中在此两地,也为了方便拱卫帝都长安而如此设置。
“如今天下各地,均有民变发生,领旨后,你们立即出发两地,接领军务,一定要将军权全部控制在手中,而后领兵向长安靠近。”
李治的话,让两人都不解起来。
任命他们为行兵总管,难道不是为了出击抗击李承乾吗?
怎么反而后退了。
“没有问题了的话,就去行事吧。”
李治并未过多的解释,他有着自己的谋划。
全国民变,如何能镇压过来。
分兵的话,只会被各个击破。
聚兵于一处,才是正理。
同时,李治也想借此把大权拿到自己的手中来。
没有了长孙无忌在朝上掣肘了,也方便他做更多的事了。
“诺!”
苏定方和王方翼不敢作问,而是带着一肚子的疑问退下。
“父皇、太子,既然你们都把朕算进去了,那朕也该起到点作用不是吗?”
李治淡淡的自言自语着,神情没有半点的变化。
自从他登基之后,那么他也是有资格执棋了,而非是那颗,任人摆布的棋子。
黄河岸边,涛声阵阵,汹涌澎湃的江水如万马奔腾般呼啸而过。
李承乾静静地站在那里,负手而立,他那深邃的眼眸平静地凝视着眼前这滚滚东去的江水,仿佛能透过那滔滔浊浪看到历史的沧桑变迁。
此时的黄河之水已不再清澈透明,而是呈现出一片浑浊的黄色,其中还夹杂着数不胜数的细小黄沙,随着水流翻滚、沉浮。
这些黄沙犹如岁月的尘埃,见证了黄河千百年来的流淌与沉淀。
说起黄河之名,它其实源自于隋唐时期。
在隋唐之前,人们对黄河有着不同的称呼,比如上河、九河还有大河等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的更迭,黄河的河水依旧未褪色,所以黄河之名,一直沿用到了后世,未有再改。
“殿下,如今雨季刚刚过去,河水变得异常湍急,想要在这样的时候渡河,恐怕并非易事啊!”
裴行俭同样迎风而立,他眉头微皱,望着那波涛汹涌的河面,不无担忧地说道。
一旁的程处默却是满不在乎地大笑起来:“哈哈,依我看呐,无论何时过河都是一样的。我们这支志愿义军所到之处,百姓们定会纷纷揭竿而起,积极响应!”
他挥舞着手臂,显得豪情万丈。
这几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就这样站立在黄河岸边,指点着这片壮丽山河,心中充满了雄心壮志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此番前来,目的就是为了仔细观察黄河水位的变化情况,判断是否已经具备了安全过河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