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三十三章 你这个年纪怎么睡得着觉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三百三十三章 你这个年纪怎么睡得着觉的 (第3/3页)

约束,没法直接杀不抵抗的人,除非是当地人尽皆知的歹人、硕鼠,或是沾染过人命的恶霸才能斩杀。

    那红巾军接下来该如何做?

    眼下正是夏收季节,冬小麦即将大面积成熟,自然是征收粮草最便利。

    玩家们向来不刮穷鬼的钱,毕竟穷鬼没油水,无缘由骚扰绿名、残害黄名也会被兄弟举报。

    轻则扣除大量声望、功勋,重则直接原地封号,只留一身的武器装备被兄弟们瓜分。

    ……

    焚城风波还没过去多久,红巾军在登莱两府诸多城池、要道张贴夏税告示的行为,顿时引起一阵舆论风暴。

    夏税告示一经贴出,半个山东都在讨论隐隐变成新统治者的红巾军。

    背嵬军的忠义在山东地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们脚踢鞑虏,拳打朝鲜逆党,与黑旗营并立国家柱石。

    尽管背嵬军因为一场阴谋反了,甚至分出红巾军夺取了登莱之地,但百姓们并无“叛军陷地”的屈辱与危机感,甚至觉得背嵬军反的情有可原——

    也许百姓不能理解大帅被杀的冤屈感,但要是一家之主辛辛苦苦干了几年的活,却被拖欠工资。

    苦主去讨要工钱的时候,反被黑心老板锁在放屋里活活烧死,是谁都想抄起菜刀,把黑心老板全家送入地府。

    何况在十余座县城被焚烧之际,百姓们亲眼见到背嵬军救火、放粮的勇敢无私,简直正的发邪。

    这世上似乎只有军纪严明的黑旗营,传闻中在中原救苦救难的乞活军,才能与之比肩?

    虽说红巾军的打扮稀奇古怪,叫人摸不着头脑,但他们相当一部分将官竟是出身山东的。

    那一口一句乡音十足的土话,“俺是二郎神,请你来胶州喝浊酒,吃嘎啦……”使人倍感亲切,就像在外征战多年的将军荣归故里一般,迅速拉近部队与百姓的距离。

    现在红巾军要对登莱征收夏税,各地的乡野舆论对此非常关注。

    士林文人,贩夫走卒,地主佃农都不知道他们要如何治理土地。

    打仗是一回事,治理国家却是天壤之别。

    大多数人认为红巾军很可能依照大明旧例,无非是做事更公道,废除一些苛捐杂税。

    对于小民小户来说,只要照章纳粮,不会莫名其妙多出一笔“杂税”就算老天保佑了。

    然而夏税告示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红巾军没有遵循旧例,而是做了几项大胆的创新。

    原本一年几钱银子的“均瑶钱”,或者说变相的人头税被摊入田亩。

    所有税收按照田亩的数量多寡缴纳“累进制税”。

    另外过去投献、诡寄的田亩限期六十日上报给新官府登记,否则一律归名义上的田主所有。

    大多数农民不怎么识字,就算能认得几个,也读不全,只能等税差大声朗读内容。

    而红巾军的兵丁则在一旁来往巡逻。

    但凡有什么内容遭胥吏曲解,被他们听见,他们就会大踏步过去逮走胥吏。

    “摊丁入亩!”

    有些学问的士子当场点出告示的核心。

    若是只按照土地的多寡征税,那么黑户逃民便无需隐瞒,这就方便红巾军掌握治下人口详情,以便征发劳役,招募士卒。

    还有这按照多寡征税的“累进制税法”简直是钝刀子割肉,谁的肉多,就割的越多。

    投献登记,更是杀猪用牛刀。

    士绅们麾下之所以田亩众多,一是凭借权势兼并得来,地方官府都得上赶着巴结,二是无数小民投献家产,以便逃开繁杂的捐税,更能躲避繁重的劳役。

    哪怕在士绅麾下缴纳五成地租,只要不应对胥吏的“啃咬”,不自费服劳役,这苦日子就还能熬下去。

    一旦投献的土地要永远变成士绅所有,这些投献户岂能善罢甘休,一定争先撤销投献,变回自耕农……

    哼!不愧是一向痛惜泥腿子的叛兵,早年在登州驻军的时候就显现出端倪了。

    叛兵这一套组合拳,无非是想削弱士绅,从士绅身上搜刮钱粮!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