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怪圈与出路 (第2/3页)
也提出自己的疑问:“程序部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是大家都在做程序审核,还是投票表决?”
“程序部是机电城市最高决策机构,不过里面的工作其实枯燥而并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这位机电富豪介绍说:“程序部内有对城市各领域进行细化,比如说食品、安全、能源、投资、民生等等。每一个细化领域都有一个团队或小组,决策后被送入下一环节。所有行业互相都有关联,所以各小组都会进行反复表决,只是权重不同。”
“大家通过匿名投票的方式进行决策,提出议案时也可以选择实名或匿名。不过匿名如今已经变成了主流,可以保护每一个成员免遭非议和压力。”
“程序部就像是一个黑箱。每一次决策,大家也不知道最终会出来什么样的结果。”
“这样的好处在于,大家都不用承担责任,能较为轻松地维持城市秩序。”
“因为决策是程序部做出的,而不是特定的某一个机电生命。即使造成了灾难和损失,那也是城市本身决策出问题,你懂我的意思吧?”
周异说:“懂。”
古斯特继续讲着:“但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大家真想要做点什么,就会困难重重。”
“按照程序部决策的机制,即使是程序部的高级成员,大多数时候都无能为力。”
“比如,你提出一个修补道路的议案。像这样一件小事,即使资金充足,也大概率会被否决。因为其他领域的小组会考虑,这是否会变相影响它们的进程,修路会带来不确定性……总之就是面对是否要改变时,大家倾向于选择不变。”
周异听完后说:“既然程序部的决策流程是一个黑箱。那有没有可能,这个黑箱被操控?”
“当然有。你说的这点也是我很在意的部分。”
古斯特明显来劲了,语速也变快了一点:“既然做决策无须任何人对此负责,那么参与决策者也就大多不会在意最终结果,因为这代表了「程序秩序」。想改变这一点很难,越是大型城市,越是无法回头。”
“反倒是新兴的小型机电城市有调整空间。因为程序部成员少,一个成员就管辖一个领域。”
“据我所知,有的小城市甚至只有4到5名机电生命在程序部做决策,反而能够用私下沟通的方式达成一致意见。”
“这种透明式的人为影响决策,让众多小城市初期发展飞速,能灵活迅速地制定很多策略,甚至谋求程序部之外的办法。可一旦城市规模壮大,程序部成员多起来,又会被同化为黑箱模式。”
“很神奇吧?机电城市陷入一个无法摆脱的怪圈。”
它的话让周异想起了递归市。
机电城市群宣布制裁后,唯有递归市这座小城还在想办法夹缝里和公司合作,还派出春秋商团这一马甲过来,保持联系和交易。
小型城市先天就拥抱改变,也是因为还没有进入黑箱决策的阶段。
周异问:“机电城市一直都是这种模式?”
“也不是。”
古斯特停顿了一下:“据我所知,在食脑虫事件爆发以前,不少机电城市采用的是岗位责任制。这和如今的人类城市有点像,那时候我们也有市长、副市长、治安官、法官、税务员等权力集中的职位。”
“如果城市犯罪率居高不下,治安官就需要为此负责,形式通常是降薪或增加候补职业者。市长作为最高决策者,根据不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