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1章 巨大的争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221章 巨大的争议 (第3/3页)

红都特制的灰色中山装,整个人看上去特别挺括。

    “就是这幅画?”

    他跟着代表团众人,特别过来参观目前首都国际机场候机厅最火热的一幅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画家叫袁运生。

    他大胆画了正在沐浴的裸体,绘制了在传统节日泼水节狂欢祝福的场景。

    当时海外媒体惊呼:“中国在公共场所壁画首次出现了女人体,彰显了中国真正意义的改革开放。”

    有关部门认为有伤风化,找到画家袁运生:“能否修改一下?至少让少女们穿条短裤。”

    袁运生不想改,但又没办法不改,就在少女胸上面加了一条线,让审核以为是条裙子,壁画完成后,他又把线条悄悄去掉。

    此画一问世,立马闹得沸沸扬扬,群众们那叫个群情激愤,要求公安部门以“流氓罪”将袁运生送进监狱,美协还组织现场批评会。

    最后那位听说了,特地过来看了两眼,笑了,“这有啥好争议的?艺术表现很正常,我看没问题,应该多印卖给外国人。”

    “李木匠”跟着点点头,表示:“中国有的人就是少见多怪。”

    可惜就算他俩认可,依旧无法得到批判者们的认同,有人说:难道要把欣赏屁股和胸部,作为现代化目标进行下去吗?

    江弦他们这算是来早了。

    机场这边怕非议,机场的干部还想进步,为了平息众怒,后来就弄了个薄薄的纱帘把这壁画给遮住了,再后来干脆用三合板弄了一堵假墙,一挡就是十年,一直到90年开亚运会才重新露出来,鲜艳如新。

    而那个时候,已经没人再去批判这幅壁画了。

    窥一斑而知全豹。

    改开浩浩荡荡十几年,改变的不只是经济,还有国人的思想。

    从不理解到欣赏,国人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包容。

    霍英东曾经回忆说:“当时投资内地,就怕政策突变,每次到京城要先看这幅画还在不在,如果在,心就比较踏实。”

    代表团讨论着这幅画。

    有人认为大逆不道,有人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巴金老爷子忽然笑了起来,“说起来,江弦不也有一篇这样的文章?”

    他说的自然是这个月在《收获》发表的《铜钱街》。

    《收获》在文学界拥有先天的优势,可以说是备受文学界的关注。

    《铜钱街》发表的这段时间里,这篇文章正如这幅壁画,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就像是这幅壁画,争议不断,有人赞誉的同时,反对的声音也很激烈,双方僵持不下。

    巴金是了解最清楚的,有很多言辞激烈的信件都被送去了《收获》的编辑部。

    所有人都看向江弦,等待着他说些什么。

    江弦只是一脸淡然的说:“不论争议如何,这幅画的美是所有人没办法不承认的,如果能见到袁先生,倒想给他说一句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好。”

    巴金欣慰的点点头,很开心江弦还能有陶渊明这般豁达的心境,能不受外界舆论的干扰。

    “照我看,江弦同志的文章,和袁先生的这幅画,都是改开标志性里程碑,都不失为中国改开的艺术象征!”

    江弦有些感动。

    他知道巴金愿意说这些话,是在为他背书,是在保护他。

    乘上前往日本的飞机。

    “你们看我妈。”吴青挤眉弄眼。

    小卡拉米江和李、万两个哈基米立马都朝着冰心看去,只见她这会儿已经端着香槟酒喝了起来。

    “咱们也喝点吧。”吴青提议。

    万方点头同意。

    李小林看了江弦一眼,“江弦,你不喝么?飞机上茅台免费供应,想喝多少喝多少。”

    “不了不了。”江弦摆摆手,并不加入其中。

    茅台啥时候不能喝呐?非得这会儿喝。

    事关国体!

    他正襟危坐,从包里取出个笔记本,握着笔刷刷写了起来。

    推荐一本文豪文的书,作者是个年代文老作者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