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赵盼儿 (第2/3页)
算立了一功,您能不能高抬贵手,放小的一条活路……”
“你若从实招来,明日午时,我自会让你离狱。”顾千帆语气肃穆,极易让人信服。
嫌犯眼中顿时充满希冀,将所知的一切一股脑的说了出来。
次日午时。
一具用草席包裹的尸体被抬出了皇城司,从高处扔到了小船上,顾千帆冷漠地看着船夫撑船离开。
说午时就午时,活阎罗顾千帆还真是言出必行。
正当顾千帆身后的手下如此想着的时候,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敲锣和报子的声音。
“放榜了,放榜了,今科官家御笔钦点进士五十八名!”
……
……
大宋天禧二年,早春
钱塘江上,一艘商船正在缓缓而行,船头上站着几个高大的身影,正是初来乍到的赵衻一行。
钱塘距离东京路途遥远,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他们乘船骑马又乘船,不急不忙的赶路,用了近半个月才来到钱塘县,且大部分时间都在江河上飘着。
钱塘江还是那条钱塘江,悠悠江水历经千载也变化不大,但两岸的景致却与赵衻记忆中的截然不同。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无堑无涯。世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听着赵衻悠悠吟诵诗词,双喜当即拍马屁道:“公子,好诗,好诗啊。”
“这是一首词。”赵衻翻了个白眼:“还有,哪里好?”
双喜先是一愣,紧接着便回道:“小人不懂诗词,但听起来就是一首好词,在小人看来,公子这词不输柳九郎,甚至犹在他之上。”
柳九郎,其实就是正史上的柳永,在东京城的名声很大,上到八九十岁耄耋老人,下到三岁孩童都知道他的大名。
刘晟看了眼双喜,说道:“柳九郎不过一介浪荡子,岂能与我们公子相提并论。”
“对对对,柳九郎还不配与公子相提并论。”
赵衻一脸无语:“没事多读书,这首词名为《望海潮·东南形胜》,本就是柳九郎所作,而且是十五年前所作。”
双喜一怔,尴尬的笑道:“公子也喜欢柳九郎的词?”
“他的词不错,纵观古今,文学成就比得过他的人不多,但为人……过于傲气了些,文人的一些个臭毛病,注定他不会走得太远。”赵衻没有多谈柳九郎的意思,转头看向赵怀恩:“怀恩,还有多久靠岸?”
“再有一盏茶便到码头了。”赵怀恩回道。
一盏茶的功夫后。
赵衻一行人下了船,踏上了坚实的土地。
波光粼粼,微风徐来,钱塘县的码头两岸杨柳低垂,桃花繁茂,此间虽不似东京繁华热闹,却更显烟雨江南的雅致与精巧。
看着一座座古色古香,满是江南水乡韵味的木楼,从东京而来的赵衻,颇有几分换了人间之感。
随便找了一间客栈,一行人住了下来。
这一次出门,赵衻并没有带多少人,除了对江南颇为熟悉的赵怀恩之外,就只有刘晟和两个亲卫,以及死活要跟来的双喜。
“听说江南的茶不错,双喜,去打听一下附近有名的茶楼。”
双喜二话不说,应道:“公子稍候,我这便去打听。”
没一会儿,双喜便回来了。
“公子,已经打听到了,钱塘县有名的茶楼和茶铺不多,其中最出名的是一家名叫‘赵氏茶铺’的茶坊,听说茶坊的掌柜娘子还是一位绝色美人,公子,咱们现在就去吗?”
赵衻先是点点头,后又摇摇头:“今日天色已晚,又奔波了一整天,就先不去了,明日一早再去瞧瞧,让人上菜吧,我们也尝尝江南的美食。”
酒菜不错,可惜没有后来大名鼎鼎的西湖醋鱼。
一直听说很难吃,赵衻其实挺想试试的。
用过晚饭,一行人又出门逛了逛才回到客栈休息。
翌日一早,赵衻吃过早饭,准备前往赵氏茶铺。
“刘晟,你们三人就留在客栈,我带着双喜去就行。”
刘晟一听,急忙道:“这怎么能行,公子,我们是您的护卫,要负责您的安全,您去哪里,我们就要跟着去哪里,这是我等职责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