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意外来稿 (第3/3页)
,与之前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是真正将自己对未来的“见闻”融入创作的尝试。
其中的“预见性”既要丝丝入扣,又要适当“失真”,其中尺度的把握堪比外科医生做一台高难度的手术,下手错了一毫米,都可能让病人在手术室里当场死亡。
而且这个难度,会随着的时间推移而逐渐抬升。
如果按照计划,从2008年开始写到2024年,一共17篇,估计到第9篇、第10篇,就会较大程度地偏离人们的现有认知。
单单一个用手机解决衣食住行等几乎所有生活日常所需,恐怕就会让人觉得荒谬。
这就是人类想象力的吊诡之处——大家可以接受猩猩代替人类统治地球,也能接受外星人长得像池塘里的青蛙,甚至能用1万台行星发动机把地球推离太阳系,但是无法接受自己的日常生活偏离熟悉的轨道,哪怕只是一点点。
所以张潮选择用哪个世界短篇名作来作为自己的开头就很重要。
他在这篇里要展现出2008年不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会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人们精神特质转变的一个节点。
想到这些,张潮心潮澎湃,打开电脑,新建文档,就准备开始奋笔疾书。
谁知道一阵剧痛从手腕传来——他的腱鞘炎,又犯了……
……
时间不知不觉来到了2008年的3月。
《原乡》引起的轰动已经是去年的事,现在早就趋于平静,只是偶尔有人会提起,感叹一句:“原来不是严肃文学不行,是人不行……”
关于张潮的消息也很少,他只在2008年1月份,《青春派·非虚构》创刊的时候,写了一篇创刊词,除此以外就再没有文字流出了。
偶尔有人看到他在福海、燕京出现,但是多是和朋友聚会,或者处理一些「潮汐文化」不得不由他出面的事情。
大家普遍认为张潮是在休息。
从2004年初成名以来,他已经不止不休地奔跑了整整4年,几乎每年都有2部长篇问世,这个速度别说在严肃文学这个圈子里,就是放通俗文学里也是很惊人的。
“好无聊啊!”《收获》杂志社的编辑室里,刚刚入职没多久的编辑刘鹏涛正被暖气片烘得昏昏欲睡。
他是负责收阅公共投稿邮箱里的稿件的初审编辑,早上已经看完了积存的稿子,几乎90%都不忍卒读,一眼PASS,连回复的必要都没有。
剩下的10%里,有一大半勉强可以一看,但普遍水平也只够发在《读者》《知音》这样的杂志上,与《收获》的距离还是比较远的。
再剩下的这一小半,则属于可能有机会上《收获》的水平,但他并没有决定权,而要根据作品性质,转发给不同的资深编辑,让他们决定稿件的命运。
但通常来说,也是毙掉,只不过比较优秀的稿件会提了意见以后再发还给作者。
大部分资深编辑通常都会向自己熟悉的成名作者直接约稿,这些作者根本不愁发表不了,根本不会把稿件发到公共投稿邮箱里。
与80年代不同,一期《收获》上,“熟人稿”几乎就占据了全部版面。真正的“新人”,很难再通过这种方式扬名。
只有一些榆木脑袋的文艺青年、文艺中年、文艺老年,还在试图抓住这渺茫的希望。
“叮”的一声,把刘鹏涛从昏沉的睡意中拉回了现实。他有些不耐烦地移动了下鼠标,点亮了电脑屏幕——果然,有一封新邮件。
刘鹏涛例行公事地点开来,先看了下发件人的邮箱,「zhangchao」。
作者叫张超?没听说啊,不用想,一定是个新人。
接着又点击了一下邮件里的word附件,开始他的工作……
5分钟后,编辑室里的其他人听到坐在门口的小刘一声怪叫,纷纷探出头来,看向那个角落。
只见这个年轻人慌慌张张地起身,一路小跑奔向主编办公室,非常没有礼貌地敲了两下门就擅自推开走了进去,对正在里面和一位大作家谈事的主编程永新道:
“程主编,您,您最好来看一下这份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