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79章 当然是原谅他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379章 当然是原谅他啦! (第2/3页)

声明,那不是‘冲突’,而仅仅是一些‘分歧’而已。准确点说,我们都是站在各自民族的精神十字路口写作的家。

    在某种程度上,张潮的家乡「福海」,就是中国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从公元七世纪到十三世纪,那里曾经是全世界最繁华的港口,甚至还拥有中国第一座礼拜寺。

    所以他拥有这样的文化触觉并不奇怪。我们之间,用一句古老的中国谚语来表示,那就是——

    「只有经过激烈的斗殴,两人才能成为好朋友」。”

    麦德琳看着坐在台上侃侃而谈的《原乡》作者……的“好朋友”,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不禁感慨这个世界的荒诞。

    张潮和帕慕克,就在2个月前,还是隔着太平洋、在媒体上激情互喷的冤家对头,张潮竟然会建议自己邀请帕慕克代替他参加《原乡》的一些研讨活动。

    这本来已经够荒谬的了。

    但更荒谬的是,帕慕克竟然同意了,而且非常愉快,电话里甚至丝毫听不出任何一点抵触的意味。

    这两人什么时候“冰释前嫌”的?

    但无论如何,帕慕克能同意参加《原乡》的宣传活动,是「兰登书屋」的大喜事——虽然这位去年的诺贝尔奖得主的出场费要价不菲,但是比起他引发的关注来看,这笔钱花的值得。

    何况这还巩固了「兰登书屋」与帕慕克之间的关系——帕慕克在2000年后创作的唯一一部《雪》,其美国版就是由「兰登书屋」负责出版的。

    据说他最近即将完成一部新的长篇,全世界的出版社都想得到他的版权,现在能借这个机会与帕慕克“亲密接触”,毫无疑问是天赐良机。

    而坐在台上的帕慕克,心里却是另外一番想法。但他接到麦德琳的电话的时候,几乎是雀跃地接受了这个邀请——当然,最终开口时他仍然保持了大作家的矜持,语气淡淡的。

    他同样亟须一个机会,彻底缓和自己与张潮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

    之前张潮在日本被警方“逮捕”,帕慕克知道消息以后,第一时间发表了对张潮的声援,就已经释放了和解的信号。

    虽然最后证明那是个“乌龙”,但也足够消解张潮对他的敌意。

    果不其然,张潮随后也回应了他释放的善意,通过他的女朋友基兰·德赛转达了谢意。张潮的想法也很简单,他和帕慕克没有什么不死不休的仇恨,既然人家都服软了,那张潮的选择当然是原谅他啦!

    但是媒体上,仍然不时有批评家、专栏作家拿这件事打趣帕慕克,让他不胜其烦。而替《原乡》站台,则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能顺便从「兰登书屋」里获得丰厚的报酬,实属两全其美了。

    况且他还有一个隐秘的小心思:

    他的《纯真博物馆》就要写完了,但是正式出版的话,估计还要一到两年时间。

    不是所有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能始终保持自己的热度,有些时候它的保质期确实像张潮那句刻薄的批评所言,「只有12个月」。

    虽然每个获奖者都会宣称这个奖项不会改变自己的创作态度,但帕慕克知道这是撒谎——银行卡里多出来的长长的数字、大学停车场画着名字的专属车位、突然从身子四周长出来的高级住宅……这些才是生活的真实。

    2006年自己获奖以后,有5部作品进入了畅销榜的前30,「兰登书屋」更是加印了10万本《雪》。

    而自己接受商业访谈和出席商业活动的报价,也从区区几千美元,变成了30分钟5万美金——虽然这个价格只维持了半年,但滋味真是甜美啊!

    如果新的销量不及预期,即使是像他这样的大作家,恐怕也很难调整好心态。

    所以如何为自己一两年后要出版的新书做一些预热,就成了他要考虑的问题。

    给《原乡》站台,无疑是个好办法——张潮是全球范围内炽手可热的青年作家,制造话题、营销书本的能力也有目共睹,而且作品质量堪称上乘。

    自己看过《原乡》,同样被书中对中国人「乡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