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世界·第一次·大战 (第2/3页)
是的。
陈与义不相信朝堂上的那群人所说的话,他认为这群人所说的话都不过是敷衍的借口罢了,是一层披在婊子身上的华丽外袍。
至于这话说的对不对?
基本上没有人知道正确的答案,因为这话是安国王陈与义说的,所以那些平日里觉着自己十分高贵的士子们甚至连个屁都没敢放。
只有当年同样为开国国公、甚至是最尊贵的国公之一的房氏后人才敢跟这位安国王辩驳两句——说是辩驳,其实也就是把自己给洗干净了而已。
针对这一点,陈与义倒是没说什么。
毕竟房浩和他是好友,房浩的先祖房玄龄和他当年的先祖陈若瀚也是好友。
人情世故么,必要的人情世故陈与义倒还是会遵守的,毕竟哪怕他是陈氏的后人,陈氏的下一代家主,他也不想要凭借着这个身份张牙舞爪的把自己变成一个人人害怕、人人厌烦的坏蛋。
政治,就是将朋友搞得多多的,将敌人搞的少少的。
李象的一生也只是做了这样的一件可以和他父亲相提并论的事情——毕竟他的父亲实在是太伟大了。
在李象濒死的时候,他甚至是感慨的与在自己床前侍奉着的“李适之”感慨说道:“朕这一生若是见到了父皇与祖父,恐怕要被他们嘲笑了,嘲笑我竟然是这么的无能。”
他甚至紧紧的握住李适之的手,交代着让李适之一定完成自己的遗愿,一定要将大唐带向更伟大的方向。
鸿隆十八年,在皇位上坐了整整十八年的李象在太极殿中崩殂了。
而后便是大唐的又一个盛世巅峰——即被后世的人们赞颂为封建王朝时期最巅峰的时刻的“开元盛世”了。
鸿隆十八年末,鸿隆十九年初的第一天,年少的李适之在陈氏的辅佐下、在众多大臣的赞颂声中,在整个世界的恭敬赞扬声中,坐在了太极殿中的那个宝座上。
第一次坐上这个宝座的李适之感慨的表示,这个宝座实在是太冷了冷的让他迷惑为什么古往今来会有那么多的英雄争夺这个位置?
但当万邦来朝、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在朝拜他这位大唐皇帝的时候,这位皇帝终于认识到了自己手中的权力到底有多么的巨大——他只是轻飘飘的一句话,便可以让一些小国覆灭。
这一点也是后来李适之才认识到的。
权力还在进一步的扩大。
而这种情况下,李适之身边的陈与义便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定海神针”。
陈与义和李适之的关系也常常为后世人所称道,这两位看似是君臣,实则更像是朋友,但更准确的说法则是师徒。
是的。
年龄不比李适之大太多的陈与义在李适之成长的道路上,的确算是老师了。
李适之在位的第七年,他逐渐的成长为了一个真正的皇帝。
而此时的大唐已经成为了整个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国家,位于山东行省与大海交界处的港口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港口之一,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唯有交州行省的那座港口。
一座港口连接了天竺、中亚、以及更远的欧罗巴,另一座港口则是连接了那方才发现没多久的帝国。
是的。
“殷商大陆”已经被发现了。
这一点还要从鸿隆十三年说起。
鸿隆十三年,李象的叔叔“李恪”走向了与他的弟弟李泰完全不同的道路,但同样是一条为大唐开拓的道路。
他成了一位.航行在大海上的航海家。
以及,他注定和他的弟弟李泰一样,成为大唐历史上名流千古的人物,甚至有可能比他的大侄子李象更加有名,因为他发现了“殷商大陆”。
是的。
李恪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大陆,这个大陆之上的人自称是当年殷商的后代,他们在殷商覆灭之后逃离了中原华夏,而后一直向北走,然后再向西走,跨越了无数的冰海,在暴风雪中一路走在白色的陆地上,而后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