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三章:南北并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三十三章:南北并立 (第2/3页)

    昌德五年年末的时候,一群人终于争出来了一个结果,国号依旧是唐。

    这是李世民的胜利。

    次年的元月元日,李世民在众多朝臣的恳求当中,自行称帝,祭告上苍,并且隆重的将宇文化及拉了出来,并且多次表示自己是正统。

    在祭祀典仪之后,大唐皇帝李世民便宣告改元,改元“承统”。

    这个年号很普通,但一众大臣们总感觉这个年号有些奇怪,好似是在嘲讽某些人一样。

    而等到宫中传出来关于这个年号的解释之后,大臣们就更加清楚的明白,这就是在嘲讽嘲讽南边的伪唐皇帝。

    何为“承统”?

    承袭了正统的意思。

    有人承袭了正统,那么必定是有人没有承袭正统。

    让我们猜一猜,那个没有承袭正统的人是谁?

    几乎不必多想了,所有人用脚后跟都能够猜出来那个没有承袭正统的人是谁,也明白皇帝在嘲讽的是谁。

    但.

    随着李世民御极,威严日益,没有几个臣子敢多嘴,而登基之后的李世民也逐渐的显露出来了属于“千古一帝”的霸气。

    他正在逐步成为一个合格的上位者。

    承统元年,三月。

    在大唐建立三个月之后,在国内的许多事情逐渐的开始变得安定,但却又没有那么安定的时候,李世民抛出来了一个被提起过,但又搁置的话题。

    迁都。

    这一次,却没有人反对。

    这一次,也不是商议,而是单纯的通知了。

    朝臣能怎么办呢?

    历来都是这样的,皇帝变得强硬一些,他们这些臣子就软和一些,皇帝变得软和一些,他们这些臣子就会得寸进尺一些。

    皇权与朝臣权力的发展便是这样在拉扯中,慢慢的变化的。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毋庸置疑,皇帝这一次成功了。

    承统元年,秋。

    皇帝下令修建长安城,或者说用“扩建”来形容更好,皇帝要建立一座可以与官渡比肩的雄伟城池——甚至皇帝想要建立一个比官渡城还要恢弘的城池。

    洛阳城的发展是不错的。

    但在某一个固定的区域,一座城池的发展上限是固定的。

    就比如分饼子,一个人吃的多了,那么另外一个人一定会吃的少一些。

    同理,一座城池发展的迅速,并且庞大了,那么另外一座城池的发展就一定会受到制约。

    比如洛阳城和官渡城。

    官渡在何地?洛阳又在何地?

    洛阳与官渡城相距不过三百余里,同属于河南省的范围之内,同一个行省之内,同一个辖区之内,即便洛阳城身为京都,又怎么能够比肩建立了近乎千年的雄伟官渡?

    但真的让京都一直被官渡压一头吧,皇帝又十分的不甘心。

    尤其是李世民这种皇帝。

    所以,李世民是一定要迁都的。

    当迁都这件事情成了定局之后,其实迁都的地点也就基本上能够判断出来了。

    首先,这个都城不能距离官渡太近——其次这个都城不能够离中原太远。

    这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情了。

    毕竟官渡城几乎就是整个华夏大地的中央了,想要选择一个又不算很远又不算很近的地方

    而且,目前来说南方又不在李世民的掌控当中,即便是在他的掌控当中他也不会选择南方的城池——南方可供选择的地方也不多,要么是南京府要么是临京城。

    前者临海,而又交通发达、经济发达,后者曾经是大虞的国都。

    但南京城的临海也是他的弱点,根据陈氏的海域图可知,这世上又不是只有华夏九州一个大地,若是将京都设立在这里,那么日后从海域而来的敌人该如何?

    须知炸药此物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

    他的威力让所有人都有所惊醒。

    而临京城呢?

    临京城距离中原太过遥远,根本无法掌控这里,当年的大虞建国之后,也是迅速迁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