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9章 负荆请罪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129章 负荆请罪 (第2/3页)



    “臣不敢有那样的奢望。”

    “臣犯下的罪行,是什么样的惩戒也抵消不了的。”

    “此次前来,并未因为昔日弘农王一事,而是之前左将军董旻曾与我诉说有打压天子之意,臣却并未及时禀报陛下的过错,故此向陛下请罪。”

    当日,董旻可是痛哭流涕的什么都说了。

    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他去询问李儒策略的事情。

    不过……

    “朕连董旻都不予追究,更何况是你呢?”

    “若仅仅是此事,那你今日这般负荆请罪,却是有些太过了。”

    刘协并未因为李儒的惨状便心怀恻隐,反而依旧无动于衷。

    盯着李儒已经佝偻的腰背,刘协其实已经猜到了他的真实目的——

    “李儒,你应当明白自己的处境。”

    “若是隐姓埋名,从此不露于世人面前,说不定还有一丝生机。”

    “可你今日却大摇大摆的前来见朕。”

    “你可知,待你回去之后,就立刻有无数人要取你性命?让你连苟延残喘都做不到?”

    “这一次来见朕,无论你所求什么,只怕都已是活不成了。”

    现在,无论是刘协还是董卓,显然都不可能去保李儒性命。

    但是想要杀李儒的人,却能从长安城直接排到洛阳!

    他今日露面,只怕待会离开的路上,就会被人当街刺杀,死于非命。

    既然李儒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筹码,那他所求之事,就一定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

    果然。

    李儒说道:“昔日在槐里城,韩遂走投无路,曾言‘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臣最近抄录《汉书》,知道这其实是孝武皇帝时的大臣主父偃曾经说过的话。”

    “主父偃曾有四策。”

    “一曰推恩令,令诸侯得推恩分封子弟为侯,削弱当时诸侯王的势力。”

    “二曰兴陵邑,迁徙天下豪杰富户于茂陵,使关中强干弱枝。”

    “三曰军屯田,在朔方边境之地屯田设郡,充实北方边境,使匈奴难以轻易难犯。”

    “四曰谏立后,建立孝武皇帝立卫子夫为皇后,自此宫室安定,使卫青、霍去病成为天子外戚,稳定了当时的朝局。”

    说到这里,李儒突然笑了起来。

    阴冷,但也凄厉,如杜鹃泣血。

    “按理说,这样的大才,本该寿终正寝。但陛下知道主父偃最后结局如何吗?”

    ……

    刘协也是看过史书的,当然知晓主父偃最后的结局。

    主父偃的推恩令得罪了刘氏诸侯王,兴陵邑得罪了关东豪族,军屯田得罪了边境统军大将,谏立后得罪了陈阿胶以及其背后的宫廷势力……

    这样一个“五毒俱全”的人,能有什么好下场?

    不久后,当时的赵王刘彭祖就诬陷主父偃受贿,逼杀齐王刘次景,有谋害刘氏诸侯王之嫌……

    而冷血的孝武皇帝表面上想要保全主父偃,但当时的心腹,时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却上书,说不杀主父偃不足以安定人心。

    也就是说,便是主父偃最为依仗的孝武皇帝刘彻,也将主父偃彻底抛弃……

    现在李儒突然提起主父偃旧事,也让刘协再次确定了李儒的目的。

    “汝宁死?”

    “臣宁死。”

    李儒背着荆条,再次跪倒,匍匐在地:“臣,不愿如老狗一般,最后病死在无人问津之处!”

    “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臣请求陛下,令臣再效犬马之劳!”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淡薄名利之人少见。

    但像李儒这般,为了名利甚至不惜舍弃自己性命的,同样少见。

    不过也难怪。

    若不是这样极端的人,如何能做出鸩杀天子这样的事情来?

    当时固然有董卓逼迫的缘故,可为何去的人不是别人,而偏偏是他李儒?

    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相比于韩遂的走投无路,李儒这样的破釜沉舟才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汝做的事情,足以让你青史留名。”

    “你未来的名声,未必不会逊色于主父偃。”

    “难道这样的名利,还不足以令你停下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