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河北朝廷 (第2/3页)
级,有这样活生生的例子,谁敢去步他们的后尘?
袁绍?
四世三公?
汝的名头再大,能有昔日太平道教的天公将军大吗?
连张角都被朝廷镇压了下去,何况是你呢?
这些人不理解现在的朝廷比之处理黄巾之乱时的朝廷更加虚弱,因为在他们心中,朝廷,始终就是朝廷!
现在跟着袁绍和朝廷对着干,那可不就是找死吗???
故此,沮授才说,那道檄文将袁绍逼到了绝路。
大汉朝廷余威尤在。
平定黄巾之乱的鲜血还流淌在冀州各处土地上。
若是袁绍再不做些什么……只怕好不容易平定的冀州,又要爆发各种纷乱。
所以,袁绍必须要重立天子!
哪怕这样会让袁绍成为众矢之的。
哪怕这样会让袁绍之前积累下的名声消耗的一干二净。
哪怕从今日后,袁绍在其他人眼中很有可能和董卓一样,被世人列为“汉贼”。
但至少这样,能够保住袁绍的基本盘,保住冀州。
沮授本就是冀州本地大族出身。
虽然袁绍的作为与他心中的道义不符,但为了冀州的安稳,沮授终究没有上去打断袁绍和许攸,只是闭上眼睛,不去看二人有些拙劣的演技。
“子远以为,谁有资格成为天子呢?”
方才还“不愿册立天子”的袁绍,已经自然而然的开始和许攸探讨人选……
“大司马、幽州牧刘虞可为!”
袁绍叹气:“大司马在宗室中声望最隆、资历最重,确实有成为天子的资格。”
“可大司马一直被董卓蒙骗,认为伪帝刘协才是天子,不愿继承帝位,又该如何呢?”
许攸早有准备:“可立刘虞之子刘和为天子!”
袁绍故意不满:“刘和声望远不如其父,如何能够被立为天子?”
“袁公有所不知。”
许攸讲述起一段历史——
刘虞,乃是东海恭王刘强之后!
而东海王这一支,在后汉历史上是极为特殊的存在!
世祖刘秀在还未发迹之时,便与光烈皇后阴丽华结成夫妻。
后来世祖受到更始帝刘玄的命令,命他渡过大河、抚慰河北。
世祖抵达河北之时没有兵马,加上赵地豪强不服更始朝廷,便聚集大军前来攻打刘秀。刘秀为了得到支持,就娶了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以其为正妻。
后来世祖重建汉室,又立郭圣通为后,以郭圣通之子刘彊为太子储君。
只是郭圣通与刘秀终究是政治联姻,在世祖平定天下后,便毫无理由的废掉了郭圣通,重新册封阴丽华为皇后。
太子刘疆也因为母亲被废一事无比惶恐,在审时度势,主动辞让太子之位,将太子之位让给了阴丽华的儿子刘阳(后改名为庄,是位汉明帝)。
而刘疆在辞去太子之位后,就被世祖册封为东海王,由此有了后汉东海王这一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汉东汉王,几乎就相当于先汉之时的齐王。
不同的是,齐王刘肥虽然是高祖嫡子,却也是庶出,并且没有担任过储君的职务。
但人家东海王刘疆可是正儿八经的刘秀嫡长子!并且真真切切做过后汉的储君!后汉第一任的储君!
而刘虞,恰好就出自东海王一脉。
有这样的法理在,让刘虞一脉继承大汉天子之位,难道有错吗?
哪怕刘虞的儿子刘和声望、资历远不如其父,可只要他有东海王的血脉,那就已经足够了!
况且,任谁都知道,无论是袁绍还是许攸,都不是真心想要拥立天子。
他们只是需要给自己所立的天子找一个理由。
既然刘和声望不够,那就拿他的血脉来堵天下悠悠之口!
而且刘和不同于其父刘虞。
刘和性格懦弱,并且如今就在冀州,就在邺城,就在袁绍的手里!
与其再去哪里找一个刘氏血脉,倒不如直接顺手来的方便。
袁绍又是“恍然大悟”,仿佛自己从未读过这段历史一般:“竟有这样的事情?东海王的血脉竟然这样高贵吗?”
言下之意,便是已经决定拥立刘和为天子。
当即,军帐文武一并下拜,跪求袁绍——
“请袁公拥立天子!拯救汉室!”
袁绍无奈:“诸位,可当真是害苦了我啊!”
…………
事后,袁绍一回到冀州,就开始筹备天子登基一事。
刘和听闻要自己成为天子,吓的直接两股颤颤:“吾如何能做的了天子?还望袁公另寻他人!”
前来寻找刘和的许攸见状阴恻恻的摸着自己腰间的短刃:“汝可是东海王的血脉,如何做不得天子?”
“不做天子,难道是想要做亡魂吗!”
刘和在许攸的恐吓下,一个慌神,双腿间竟是有水流汩汩而出。
懦夫!
许攸暗骂了一声。
可另一方面,他又满意于刘和的懦弱。
若是刘和是个如其父一般的刚烈之人,宁死不愿继承天子之位,那袁绍这台戏还怎么唱下去?
“我当天子!我当天子!”
刘和跪倒在地,朝着许攸磕头:“我愿意成为天子,还请您让袁公不要杀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