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调教董卓 (第2/3页)
也不会来感谢朝廷,那朝廷何必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况且,这是天灾,不是人祸。”
“天灾不可为。”
“臣以为,朝廷已经做了足够的事情,真的没有必要再去行买粮一事!”
冷酷、无情。
兴许只有对待亲人身上,才能感受到董卓的温情。
其余时候,董卓依旧是那个从底层一步一步杀到最高位置的边陲儿郎。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之前又是抢种,又是兴修水利,做了这么多有利民生的事情,已经算是一个合格的朝廷。
既然如此,便已经算是尽力。
其余的,就看百姓自己能不能将这天灾给扛过去了。
……
刘协叹了口气。
虽然他料到过董卓对于民生的事情不会怎么上心。
可不上心到这种地步,也着实有些匪夷所思。
“太师,先汉大儒贾谊曾经评价周公,言‘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
“如今太师平定戡乱,讨伐汉贼,为国之柱石。这些其实都只是太师的功绩。”
“这样下去,只怕太师将来的风评,只会成为周武王一般的人啊!”
……
若是以前有人称赞董卓能够和周武王比肩,只怕董卓会乐的合不拢嘴。
但现在既然已经将目标放到了周公身上,董卓又哪里会甘心只做一个武王呢?
“陛下所谓的‘大德’是何意?”
“有德者,首要的便是仁义。”
刘协让董卓去想想之前颁布的均田、府兵制度。
“这两项政令,之所以能够和周公的一些功绩相比,正是因为它的仁义啊!”
“让士卒分得田地,并且给他们减免赋税。这正是太师体恤他们的表现啊!”
“太师一向爱惜士卒,却不去爱惜百姓,这么做难道不会感到奇怪吗?”
有什么好奇怪的?
董卓:“士卒能够保卫国家,让土地不受到侵害。士卒也能够击败敌军,为主将争取荣誉。爱惜士卒,这难道不是顺应天理的事情吗?”
“反观百姓,却是需要受到士卒的保护,还时不时被士人鼓动,辱骂保卫他们的士卒和将领,难道不应该对其苛责一些吗?”
“奖励士卒,士卒会更加勇猛的作战。但奖励百姓,却得不到半点好处,有时反而会引来埋怨,那何必要去爱惜他们呢?”
嗯……?
要不是刘协始终清醒,恐怕还真的差点被董卓带到沟里去!
董卓的思路,极为功利!
可这也正常。
一个将领的性格若是不功利,那他就绝对不是一个好将领。
可在对百姓的看法上,董卓的态度却有些过于极端。
这让刘协忽然意识到,要让董卓将对待自己亲族的善意发散到每一个百姓身上,怕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看来要将董卓调教为周公那样的贤臣,还是有些任重道远啊!
“太师此言差矣。”
“士卒固然可以保家卫国,但他们吃的每一口粮食,穿的每一具甲胄,难道不是后方的百姓在为他们提供吗?”
“重视士卒的功绩,却不正视百姓的付出,这样是不是有些太过偏彼了?”
“至于百姓不去感激朝廷一事,朕觉得其实也很正常。”
“百姓每年都要被朝廷征收赋税。正是因为有了百姓的供养,长安才能有这壮丽巍峨的未央宫,宫人身上才能有那么美丽的绫罗绸缎,桌案上才能有无数的琼浆玉液,供朝廷的官员享用。”
“百姓平日里对于朝廷的付出,其实远远要超过朝廷平日里对百姓的付出。正因为如此,其实并非是百姓亏欠朝廷的,而是朝廷亏欠百姓的。”
“如此,到了百姓身陷困境之时,才需要朝廷全力去帮助百姓渡过难关,这种鱼水之情,才是朝廷与百姓的相处之道!”
“至于世家挑唆百姓……那太师应当去找那些世家算账,为何要将这样的罪责也强加到普通的百姓头上呢?”
刘协的话,令贾诩、钟繇、荀攸三人都是眼前一亮。
并非是百姓亏欠朝廷。
而是朝廷以往从百姓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
这样的论述,很难想象是从一位天子口中说出来的话!
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