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可为公否? (第2/3页)
县为基,取周围数县土地,设雍国,以太师为雍公……文和以为是否可为?”
其实刚才贾诩便猜到刘协想要说什么。
可当他真正听到刘协口中说出的话来时,还是头皮发麻,不能自已。
陛下……竟是想裂土封公?
“陛下!臣惶恐!”
贾诩跪倒在地。
“以异姓裂土,这是高祖之后便没有的事情啊!还请陛下三思!”
“朕知道。”
刘协当然不可能不知道当时高祖刘邦与天下人的约定——
“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候,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所以,刘协才只是想要封公,不称王。
“而且此次封公也并非裂土封地。”
大一统,是每个天子都要尊崇的义务,所以刘协不可能直接将汉室的土地给裂封出去。
“虽建公国,却只予国公食邑,并非将土地赐予。”
所谓的“建国”,并不是将兵权诸如一类的权力也分割过来,而是只将那片土地上的百姓户籍单独整理,当做食邑。
刘协的这番解释稍稍缓解了贾诩脸上的苍白。
若只是封以食邑,那却是大汉的老制度了。
都乡侯、乡侯、都亭侯、亭侯,这些爵位都享有食邑,所以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
贾诩慢慢缓过味了。
刘协所谓的“加国公”,其实并不是那么的惊世骇俗。
不过是以食邑为国,在名位上给予了董卓一个尊称。
甚至若论影响,加董卓为国公的影响,都远不及“赐九锡”这种事情来的深远沉重。
可贾诩还是不敢答应。
虽然这种“国公”,并不是春秋战国时的“公爵”。但毕竟是大汉四百年以来的头一遭。
……
倒也不是头一遭,贾诩险些忘记,王莽也被赐予过“安汉公”的头衔。
虽然刘协所言的“雍国公”没有“安汉公”那样吓人,可贾诩还是不敢直接认下此事,而是寻找别的理由——
“陛下,臣不精礼仪。此类大事,应该召集宫内博士、礼官共同商议,臣实在不敢以自己微薄的学识参与这种大事啊!”
找博士和礼官商议?
刘协看出贾诩是想甩锅,不过他的话也有几分道理。
让博士、礼官参与其中,确实能够使流程更为正规,也能彰显大汉的气度,不至于太小家子气。
可刘协哪认识什么博士、礼官?
宫中有肯定是有,可谁知道那些人是不是支持刘协?
万一不支持,那唤他们过来可就不是商讨,而是争吵。
刘协纠结片刻,脑海中突然想起一人——
“文和,蔡中郎可以吗?”
蔡邕乃当世名家,不光精通经义,对于礼学的研究也是闻名遐迩,所以找他肯定没错!
加之蔡邕必然是无条件站在董卓这一边,所以也不会来和刘协扯皮,方便做事。
“陛下,蔡中郎自然可行!”
眼见找到一个背锅的,贾诩哪还能有半点不满?
这个时候别说是蔡邕了,便是刘协要和吕布商议,贾诩都能将吕布夸的天花乱坠,然后赶紧把吕布抓过来替自己挡箭。
“那便将蔡中郎唤来……不要太张扬,避免让其他人知道。”
刘协害怕被那些博士、礼官堵门,所以嘱咐贾诩一定要隐蔽行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