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九十四章 底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第四百九十四章 底气 (第1/3页)

    按照赵兴原本的计划,趁辽国内乱,在北方修建完长城,找机会拿下河湟。然后出兵灭西夏,再慢慢积蓄国力,再对辽国出兵。

    可是局势的发展,却远超他的预料。

    先是辽国的内乱一波三折,加上西夏的干扰,他未能拿下河湟。

    而辽国局势的变化,也远超了他的预期。

    萧太后为了劝说赵兴出兵帮她复国,详细的讲述了辽国如今的情况。

    如今辽国整体兵力虽然没有减少多少,可耶律重元谋反,强攻上京城,前前后后双方死了有近二十万兵马。

    耶律乙辛算计耶律重元,不顾死伤对上京城发动猛攻,死伤数万。

    后来破城,追杀萧太后等人,又死伤不少。

    而萧太后这边,城内的七八万禁军,除了投降的,加上一路被追击,派出去抵挡追兵的,死亡也有数万。

    这两年多时间,前前后后辽国阵亡的士卒在三十多万。

    要知道,辽国虽然有百万大军,可是这是算上地方驻军的情况下。

    就像大宋,有一百多万兵马,可禁军只有八十万。

    辽国的主战兵力,大约在六十万左右。

    也就是说,辽国内乱损伤了过半的精锐兵马。

    之所以表面上看着兵力没有什么减少,是因为耶律重元之前损伤太大,不仅从草原各部拉了援兵,还把地方上的兵马补入军中,弥补损失。

    用萧太后的话来说,如今辽国元气大伤,兵力明面上虽然没有减少,可却没有什么精兵。

    对于萧太后的话,赵兴并不完全相信。

    首先辽国和大宋一样,已经多年未曾经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了。

    所谓的精锐几乎都是没有见过血的。

    两年多的内乱,死伤虽大,士卒却都经历过厮杀。

    如今辽国军队的战斗力,甚至比以前更强。

    但是萧太后的话,却让赵旭突然反应了过来。

    辽国虽然兵力没有减少,甚至战斗力更强几分,可辽国现在有个致命的缺点。

    那就是军队构成太杂了。

    既有忠于耶律乙辛的,又有忠于耶律重元的,还有忠于皇室的。

    军队若是不能整合好,内部不稳,战斗力再强都没有用。

    在赵兴看来,士卒的单兵素质是一方面,可军队的将领才是最关键的。

    岳家军在岳飞率领下,才能战无不胜。

    岳飞死后,岳家军中的将领,也能带领岳家军打胜仗,却不可能有当年的辉煌了。

    辽国士卒战力是变强了,可上层的将领成分复杂。

    时间太短,即便耶律乙辛换上了自己的心腹,也没有经过磨合。

    这让赵兴生出了先灭辽的心思。

    即便不能灭辽,他也要尽可能的削弱辽国的实力。

    如此,接下来大宋就能好好准备灭西夏,而不担心被辽国干预了。

    因此赵兴准备御驾亲征,鼓舞士气其实只是一个借口。

    赵兴真正的目的是给英国公站台。

    之前让英国公率领十万大军,保护长城修建的顺利,以英国公为主,朝中那些文官,不会说什么。

    可这次出动的却是大宋近半的兵马,文官们肯定不愿意让英国公作为主帅。

    赵兴是可以强行任命,但那些文官也会在背后诋毁。

    前线稍微有点问题,都会被他们放大无数倍,拿来攻讦英国公。

    赵兴是不会信,可英国公得知了,会不会受到影响?

    这种大战,稍微受点影响,出点错,都有可能出现大败。

    赵兴不敢赌,只有他去前线,才能力挺英国公,让他放下所有顾忌,和辽国交战。

    更何况,耶律乙辛都御驾亲征了,他没道理不去。

    不过他走了,汴京这边却没有人坐镇,交给那些大臣,赵兴真的不放心。

    于是便想到请父皇主持朝政。

    “不行,朕不答应!”

    太上皇脸色难看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朕如今年纪大了,不知道还有多久可活。咏哥儿还年幼,你万一有个好歹,可如何是好?”

    “父皇,儿臣御驾亲征,也只会在城里,又不会亲上战场。”赵兴说道。

    “事情哪有你说的那么简单?太宗当年御驾亲征,遭遇辽国偷袭,都在乱军之中走散了。”

    “朕知道你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