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南海三镇剧变,拿东瀛祭天 (第2/3页)
南海三镇的巨大变革,立马产生了“西瓜效应”。
周边的县府百姓们蠢蠢欲动,而朝廷严令镇压。
不过,与三镇接壤的若干县乡,主动投靠三镇,这引起周边县府的惊恐。
于是,一场联合围剿接踵而至。
三镇议事会召开联席大会,决定调动民团,进行“反围剿”。
一日不到,三镇联军集结了三万大军,
不到十天,接连打垮东莞、增城、白云、花都和中山十万大军,
三镇联军,军威大振,无人可挡。
此战之后,三镇实际控制地盘大了一倍,
这引发了新一轮人口增长,
周边县府更多百姓,趁乱拖家带口逃离家园,迁进三镇。
不用说别的,光是分田分地,不用缴纳赋税,
就足以让百姓们,抛家舍业前来投奔了。
当然,为了打垮朝廷的围剿,
三镇联军阵亡勇士,接近千人,负伤者三千余。
三镇议事会决定树立“勇士碑”,就立在烽火台对面。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
受到英雄的感召,更多人自发地加入民团,人数突破20万。
经过三镇议事会推举决策,三镇合一,
联席大会一共15位董事,108名会员。
联席大会对外发出庄严宣告:
“犯三镇者,虽远必诛!”
经此一战,周边县府已经丢了半条命,如同惊弓之鸟。
没有一两年时间,官军根本不敢靠近边界。
事实上,就算他们想打,可三镇有20万带械民团勇士,
那帮家伙打起仗来,
一个个都不要命的往上冲,官军一想起来就肝颤。
因此,索性捏着鼻子,眼不见心不烦,
打不起,惹不起,了不起老死不相往来。
于是,吃一堑长一智的周边县府,
在实际控制线上设立关卡,不越雷池一步。
然而,这就带来一个新的问题,
严防死守的边界,意味着巨大的利益。
因此,除了走私团伙挺而走险,
甚至连周边县府的掌权者,也睁一眼闭一眼,
默许商贩穿越边界,进入三镇捞钱。
当然,番禺最重要的是港口码头,
很多南洋商人,也从这次剧变中发现了商机。
收购廉价的农产品的同时,
大量出售战马、武器和各种军用装备。
所以,严防死守,成了笑话。
三镇百姓兵强马壮,丰衣足食,活的有滋有味。
三镇的成功,激励着周边各县各府的百姓,
很多地方都秘密成立了民团。
很多人偷偷来到三镇“取经”,甚至达成“同盟。
只等集聚足够的力量,就会发动最后一击。
总之,南海之滨,武力反抗贪官污吏的火种,
正在隐秘而迅猛的扩张,如火如荼。
有识之士,敏锐地察觉了危险,大声疾呼。
“百姓很危险!南疆很危险!帝国很危险!
请朝廷和官府善待百姓!”
然而,凡是敢于出声的,无一例外都被官府,
以“妖言惑众”的罪名抓捕,投入大牢。
可能有吊大要问,这些官员真不懂情势危急吗?
不,每个能当官的,都是聪明人。
他们不可能不清楚,民情似火,一点就着。
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只要不在我地头上出事,我就能大权在握,锦衣玉食。
至于,以后,谁还管那个?
至于,帝国会不会亡,和我有什么关系?
就算民团暴动,只要自己能跑掉,
大不了换个地方当官,依然风生水起。
这就是,典型的“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寒号鸟”心态。
点燃三镇之火的陆远,带着新媳妇,周游世界。
东夷、琉球东瀛,甚至还横穿太平洋,登陆美洲。
不过,当地的印第安人极度仇视外来者,居然想猎杀小俩口。
没说的,陆远把追杀的野蛮人,全都剁了喂狼。
愚昧无知,死了也白死。
为了欣赏大峡谷和五大湖,
陆远这一路,杀了几千个野蛮的猎头勇士,很多部落没有成年男丁。
反正这些家伙蠢得很,以为“神明护体刀枪不入”,
全都傻乎乎的“人海战术”冲上来,伸着老长的脖子。
那陆远能客气嘛,
来一个砍一个,来两个灭一双。
“好战不善战”的死硬分子,基本都被灭绝了。
经过铁与血的镇压,沿途这些部落,
仅剩不多的老弱妇孺,终于变得文明了,
不仅能听得懂人话,并且能歌善舞起来。
从此,他们都记住了一句话:
“落后不一定挨打,
落后不讲信用还惹事的,一定死得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