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三章 阅川成海者 (第2/3页)
那些旁门左道修士,大多数法门都是小道,且大多残缺,要整理出一些厉害法门都非常困难,顾留白也应该没有时间从他们手上得到一些邪门手段。
然而此时,顾留白给他的感觉是一进这精神法域就似乎直接适应,甚至给他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
眼下这些风雪中的脸是一种十分低等的邪祟,不具备攻击之能,只能起到一些惊吓作用,给人一些精神压力而已。
然而放在此处却有别样意味。
顾留白和上官昭仪不管到哪,地宫的上方都有一双竖瞳在恶狠狠的盯着他们,时刻给他们压力。
现在这些风雪中的人脸一出现,就像是顾留白在清晰的传递给他一个信息,盯我们不盯你是吧?那我也同样弄一些东西盯着你。
怎么会这样?
怎么会如鱼得水一样?
尤其在他的感知之中,地宫深处又传来新的响动时,他就越发觉得有些荒谬。
……
顾留白和上官昭仪说的,我们比他们聪明,的确并非是平白来的自信。
名师出高徒,但再厉害的名师,遇到周驴儿这种也没办法。
同样学东西,顾留白是一点就透,还能举一反三,但周驴儿却往往傻傻的一笑,说,这每个字我都听得懂,但它们连在一起,我就不明白什么个意思了。
郭北溪就说过顾留白比他要聪明得多。
至于他娘,则说他若是修为达到和她一个高度,那就是没出息了。
意思是以他的天资,肯定得比她更强一些才算正常。
李沉山能够成为李氏机要处的巨头之一,自然也是聪明绝顶,但若是大家一起读书,一起公平赶考,他估计考不过顾留白。
此时他只是想着我修行了多少年,顾留白和上官昭仪才修行了多少年,才多少岁,他却忽略了一个事实。
先秦时,荀子就在经著中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意思是认知之进阶,是按照"闻-见-知-行"的顺序,才能由浅入深,真正有所得。
听说过,见过,知道得再多,也不如自己多次经历有心得。
后面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所述"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北齐时期刘昼在《刘子·崇学》中所述,"不登峻岭,不知天之高;不瞰深谷,不知地之厚",都是阐述了同样的道理,认知的深度和亲身经历,和实践程度成正比。
基于这个道理,他就忽略了一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