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39章各方攒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第639章各方攒动 (第1/3页)

    邙山异象,洛阳周围都清晰可见。

    距离龙门客栈十里外,便是大名鼎鼎的龙门石窟。

    这座石窟乃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开凿,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等朝代持续营造,尤其武则天时期,更是大力支持。

    比如最出名的卢舍那大佛,便是以武则天形象塑造。

    这其中还有个故事。

    一日清晨,武则天正在梳妆,高宗在一旁赞道:“梓童相貌端正,雍容华贵,有菩萨之仪态。”武则天听后,立刻抹开眼泪,说:“眼前纵有千般好,百年之后还是一堆枯骨,有谁知道我的模样?”

    高宗说:“这有何难,孤命画工为梓童作幅精美的画像。”

    武则天说:“画像虽好,只是薄薄一纸,不能流传千年。”

    “陛下说妾有菩萨之相,何不在龙门山上开窟造像。”

    于是高宗便命人在龙门西山半崖上,开凿九间房大的露天佛龛,取名大卢舍那像龛。

    武则天自起名“曌”,寓意光照乾坤。

    而卢舍那的译意,正好为“光明遍照”。

    二者也算相得益彰,就连佛像容貌,也是按武则天模样雕琢的。

    为了让这座像流芳百世,唐高宗请了最好的工匠,武则天捐助了两万贯脂粉费,历经三年九个月才完工,至今龙门附近百姓,还是叫其武则天像。

    像成之时,光彩照人,成为大唐一盛景。

    可惜,再辉煌的事物也抵不过岁月侵蚀。

    如今的佛像表面,原料早已褪色斑驳,因为常年风化,加上几次战火,更是多处受损,显得破败不堪。

    佛像前方,正有两名老僧站立观望。

    这二人便是香山寺的住持和建院。

    洛阳附近佛门,实力相对强大。

    除了白马寺,还有龙门十寺。

    这十座寺院历史悠久,为首者便是香山寺。

    当年白居易还曾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且写下《修香山寺记》,赞道: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

    和上清宫一样,香山寺同样有着不小野心。

    但他们的目标,并非讨好皇帝,而是继续修建龙门石窟,建造更多的佛像,让这座佛门圣地流传千古,让他们的名字镌刻在青史。

    甚至,凭借功德踏入西天极乐。

    而如此大的工程,所耗费资金可想而知。

    为此,香山寺想尽了一切办法搞钱,没少被洛阳本地儒林编排。

    但在这些执念面前,些许骂名又算得了什么?

    此刻的二人,正全神贯注看着上方佛像。

    修葺龙门石窟,首当其冲的便是卢舍那大佛。

    历经岁月和战火摧残,这座举世闻名的佛像已有多处受损,修复的工作从数年前就已开始,因为资金断断续续,所以工期也拖得很长。

    用木头搭好的脚手架上,早已布满尘灰。

    其他工人都已离开,唯有佛像手掌旁边,正盘坐着一名老者。

    他身形高大,衣衫散乱,满头白发披散,面容矍铄,形象看似狂放不羁,但一对双眸却似湖水般沉静,正拿着石锤和凿子,在佛像手掌上小心敲击。

    伴着叮叮叮的清脆声音,石灰粉末四溅。

    而佛像手掌也渐渐出现掌纹。

    仔细看这些掌纹,竟是由梵文《金刚经》组成。

    随着老者一吹,文字纤毫毕现。

    “妙啊。”

    香山寺主持苦竹大师看到,顿时一声赞叹,“陆大师的工笔雕刻,堪称洛阳第一人,这轻一分不成,重一分更不行,力道掌控只在微妙之间。”

    “佛身纹路,皆以佛经雕琢,待成功后,我等再请玄门匠人装藏开光,百姓若祭拜,心中便会听到佛音,整个佛门都会震动。”

    “交给他,定能完成此壮举!”

    “主持说的对。”

    旁边的监院老僧,脸上也露出笑容,“关键是陆大师痴迷于技艺,不贪那阿堵之物,也能让我等喘口气。”

    香山寺主持苦竹大师听到后,脸上的笑容也抑制不住,点头道:“这便是因果,若非陆大师品性高洁,也不可能将技艺锤炼到如此境地。”

    “记住,事成之后,在大雄宝殿给大师供一盏长生灯。”

    “主持说得对。”

    二人正说着,脸色忽然一僵。

    但见周围忽然狂风大作,卢舍那大佛身上水气凝结,汇聚双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