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助纣为虐 (第2/3页)
在国际上都没过6亿刀票房。
这样高的票房成绩,是好事也是坏事。
《洛杉矶时报》报道:“《头脑特工队》如何将心理学变为票房金矿”
英国《卫报》:“一部让成年人哭泣并思考的电影!”
印度《印度时报》:“印度父母为何带孩子上心理学课!”
全球各大媒体都对这部动画电影有报道,并说这部电影是有教育意义的一部电影。
这也是这部动画电影能爆火全球的原因。
看到玉兔制造的第二部电影爆火,上面是看的见的,张红森给方洪发了条信息:“进步很大,继续努力!”
只是这部电影不是真人电影,如果是真人电影有那么大的反响,那就非常好。
真人电影毕竟代表着华人面孔,华人影响力,相应的内核也是中国文化。
动画电影这东西如果不是拍中国传统文化,古装神话那些,对中国文化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因为说到中国文化,就是很古的那些东西,就像后来拍的各种动画大电影,也都是围绕传统神话制作的,并没有太现代的东西。
反而是《蓝猫淘气三千问》、《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海外很风靡,当然造成轰动的还属《牧笛》,
这部动画电影属于水墨画巅峰,这是很久远的一部动画片了,讲的就是牧童和牛的故事。
《头脑特工队》可以说让玉兔的实力更上一层楼,因为海外不仅有票房,还有周边以及版权等,这些已经在陆续授权以及卖出去。
玩具和角色授权,加服装和生活用品,还有电子游戏与互动内容等,这些加起来,授权费高达1.59亿美刀。
这只是暂时的,而是后续会持续有的周边版权授权。
流媒体版权费在五千万刀。
DVD、电视等还没有,要等电影从影院下映才行。
当然还有其他合作,比如麦当劳“开心乐园餐”合作,就是推出应有角色的儿童餐等。
一部动画电影,可开发的周边是非常多的。
而玉兔有钱了还是收购影院,慢慢的可以把之前橙天的钱付了。
而之前的世茂院线被万达收了,玉兔没竞争过,本质上这两家都是房地产公司,有资源互换。
因为世茂本来就要把楼盘和物业一起打包,这才是万达的强项。
就算玉兔要过来,也要甩卖给第三方,甩卖的话肯定是一笔亏账。
玉兔瞄准的是上海星轶,旗下70余家影院,全在一二线商圈城市,价格在30亿左右。
既然小的院线竞争不过,那玉兔就直接收贵的,贵的门槛高,没几个人有那样的实力,动不动几十亿,万达都要掂量。
老王总肯定是知道玉兔动作的,他不可能不知道,但他也无可奈何,不可能校长瞄准什么,就去竞争着收什么吧!
“校长遏制不住了。”老王总感叹,也看到了《头脑特工队》在国际上的成绩。
30亿收购!他也要掂量一下,想一下要不要去竞争。
别听他吹牛逼说什么一亿小目标,五亿小意思,亿这个单位一但过了两位数,那可就是天文数字了,不是嘴一张就行的。
这些个房地产公司跟玉兔不一样,他们是没有高利润的,上面压着的,他们利润点只有百分之几,不可能超过百分之十。
而且这些公司这也做,那也做,要做的东西一大堆,现金流是被拖住的,要不然也不会负债几千亿了。
而玉兔是没有太多包袱的,所有的业务板块只限于制作内容,把内容制作好就可以了,可以说这是玉兔专精。
虽然内容周期长见效慢,但只要一部大爆,那利润可比一家上市公司还牛,还别说影视再加动画多部作品大爆。
只要有持续不断的内容输出,它所附带的其他东西可就太多了。
听说过艺人经纪公司倒闭的,但很少听说影视制作公司倒闭,就连华艺后来都那吊样了,都没说要倒闭。
那是因为人家有版权撑着的,积累的那么多影视版权,每年固定躺着都能收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