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2章 成果制造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第102章 成果制造机 (第1/3页)

    研究团队成员的到位,让许青山能够开展的工作变得更多。

    在快速入职之后,几位研究员就迫不及待地想去办公室里收拾收拾,准备开始跟着许青山做新课题的研究。

    至于他们之前在自己学校里的课题?

    抱歉,不熟,我怕老大误会。

    把研究院的事情简单敲定了,许青山就要开始把精力花在挑选学生上了,原本只有他一个人的话,学生还不好安排。

    现在人多了,每个人挑两个,只要最终负责签字的大老板是自己就行。

    在这个研究团队里,大老板就是许青山,二老板是刘若川,其他研究员一概都算小老板。

    也就是数学这种学科,在出重大成果的时候根本不需要有人员数量上的要求,这些小老板都能一对二、一对三地带教,否则像工科那种一个导师就要带大几个十几个,甚至夸张的几十个的那种。

    学生一学期还真不一定有机会能见到几次大老板。

    李广直他们三个刚刚入职,就都在想着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来帮助这个百废待兴的研究团队快速成型。

    这并非是他们具备着先天牛马精神,而是因为研究团队成型的越快,许青山指导的越好,那他们作为研究团队的一员出成果成绩的可能性就越大。

    只要能够在这几年内跟着许青山做出大成果,那他们就很有希望能够留在京城大学,作为长聘教授。

    虽然说同一个级别的教授到越普通的院校去,能够得到的资源越集中,工作越清闲。

    可是院校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如果你让一个教授能够去更高一级的院校,哪怕是让他的级别往下调半级他也愿意。

    试问搞科研的有谁能够抵挡住国内Top0级别院校的诱惑呢?

    就在办完入职手续后的第三天,张珂他们连住房宿舍都还没有定下来,人都还住在博雅酒店里,但他已经从王隗的手中接过了信息实验室设计打造的工作,开始联系起了自己的人脉,和在这方面各行各业顶级的供应方商讨建设方案。

    这种时候他在集团工作过的经验就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比起王维还需要一家一家一个一个问,甚至有些设备还找不到有保障的门路。

    张科一周的时间就把整个信息实验室搞定了。

    而金晶则是在和许青山探讨之后,知道了许清山希望能够将《数学原本》作为研究生们对于数学学术的基础了解课程,并且由此为蓝本打造出属于京城大学、属于数学实验室、属于他们许青山团队自己的数学科研框架教育的全著后,主动请缨来帮许青山做基础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金晶也曾经在法国巴黎高师做过一段时间的博士后工作,某种程度上来说,她还是刘若川的前辈。

    至于方云海,则是跟着刘若川一起研究和制定研究团队的组织框架,包括人员预分配和实验室日常分工、特殊分工等管理工作。

    只有李广直眼巴巴地在等许青山给自己安排任务。

    还好,许青山没有忘了他,他让李广直去稍微检查检查王隗和薛雪情的基础薄弱项,为丢番图和p进打好基础。

    这二者李广直有所涉猎,但并不算特别精通,好在应付两个初学的博士生还是做得到的。

    这小小的研究团队就这么有条不紊地运转了起来。

    江浣溪和佟童再来的时候,都感觉有些惊奇,几个人就能把一个研究团队实验室撑起来的感觉,颇有一种一将胜过千军万马的气势。

    最主要的是正常来说,学校里面的各种研究所、实验室,由于平时的研究工作都比较枯燥,而且研究生涯比较漫长,很多人都是冷板凳一坐十几年,所以在实验室里往往都会缺乏一些激情和生机。

    有时候经常能够在实验室去食堂的路上看到那些表情行将就木的研究人员,那就是典型。

    可是在许青山的实验室里,他们看到的是每一个进来的人脸上都充满着活力。

    虽然工作节奏不慢,可没有人感到不满。

    而许青山也收到了来自京城大学信科中心那边的戴维斯教授他们的喜讯。

    虽然上次许青山调整了实验室研究团队架构的问题,把那些女研究生们丢到楼上去当小外包工。

    可戴维斯教授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见。

    他们一个个都在忙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