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七章 霖洲、日本、非洲 (第2/3页)
镇大名势力。
将残余的武家人员遣送非洲,加入迁移到非洲的大明藩国。
随后将大明日本国变成了大明的日本省,设立三司衙门机构和下属的九府八十八县。
构建大明传统政治体系的同时,不断的向外输送移民。
主要是去非洲内陆探险,清理非洲内陆的土著部落,或者是在欧亚非三地镇压土著。
从咸宁四十四年从大明接管日本列岛,截止到现在的天工三十四年,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十七年,这几乎一代人的时间。
现在日本列岛的情况已经与当初截然不同了。
首先是彻底废除了原有的封建制度,建立了大明式的地方管理机构。
原本大小藩国林立,总体上完全碎片化的日本,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行政区。
这对现在的大明而言并不是什么坏事。
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不同,他们是天然抵触地方割据的。
除非是他们自己一个独立集团,能够单独掌控一块地区,然后拒绝外来资本干涉。
这时候能够干涉日本的资本,都是大明官方资本和民间的东家们,对于日本群岛而言都是外来者。
打碎日本原有的封建体系,建立规范的一体化的行政机构,更方便大明来的官方和民间资本控制日本的市场。
日本列岛的原有人口已经达到了三千万,这基本上就是日本农业时代的土地承载力上限了。
如果不控制人口或者增加产出,大明统治日本这块地方是亏本的。
所以大明在日本建立了统治体系之后,就配合非洲的开发持续向外输送移民,同时严格限制日本的人口增长。
对于日本原有的大名和武士家庭,在战斗爆炸之前没有向大明皇帝效忠并投降,关键是战后仍然还活着的,全部全家集体送往非洲去给非洲藩国当打手。
对于日本的普通农民家庭,主要是家庭人口较多,同时完全没有自己的土地和资产的。
也用去非洲开荒一定年限之后分田为条件,半引诱半强迫的将他们全家送去非洲开荒。
对于其他所有仍然留在日本的家庭,也只允许将一个男孩继续留在日本本土,其他男孩十五岁之后必须移民非洲。
出身日本的田意明知道这些安排,也非常支持这样的安排。
田意明知道日本本土就是人口密度已经太高了,人口与土地比例比大明本土东部主要省份还要高一倍,
把武家和公家集团消灭之后,将过多人口送往海外拓荒,就是最好的安排。
同时田意明也知道,在大明朝廷的安排下,大明的基本农业技术,也随着大明的投资进入了日本。
包括直接增产的化肥,消灭害虫的农药,更加高产的种子。
农业机械倒是暂时不需要送,因为人口爆满情况下的日本,人力比任何机器都更加便宜。
输入机器也许能提高效率,但也会让大量的人口失业,影响日本的社会稳定。
所以人口降下来之前,或者有了劳动密集型工业,吸纳了大量的人口之前,不能输入农用机器。
经过持续三十多年的调控,日本的人口从三千万压低到了两千万。
虽然人均土地仍然不算多,但是有了大明供应的化肥和农药,现在日本的农产品已经不再匮乏了。
绝大部分人不需要控制饮食,可以直接吃饱肚子了。
田意明和其他追随大明的武士们,以及日本本土绝大部分百姓,对大明皇帝都是感恩戴德的心态。
当时活下来的老人,回想年轻时候的生活的时候,都经常感慨那时候的生活连畜生都不如。
同时都会控制不住情绪,把当时的天皇、将军、幕府、大名、武士们往死里骂。
当时就算是武士,那是拥有贵族身份的人,都不能放开了吃大米饭。
至于配菜,通常只有一条小咸鱼,或者是一个腌梅子,真的是数量上的一条、一个,而不是一盘菜。
与此同时,大明朝廷官方和民间的投资,也在日本的主要城市建设了诸多工商产业。
特别是需要大量人力的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加工等等。
内战之后,能够继续留在日本本土的武士,都是内战之前就已经选择效忠大明皇帝,然后参加内战并且活下来成为军官。
他们已经成了大明在日本的统治集团的一部分。
日本的武士们本来就大多能够书写汉字,跟随大明作战的时候又被要求学习和使用大明雅言。
内战结束之后,他们加入了大明在日本的统治体系,日常直接使用大明雅言办公。
他们对这种事情不但没有什么抵触心理,而且大多非常的主动和热衷。
以平时就用标准的大明雅言为荣,以不小心说出了土话为耻。
战后新生代的读书人群体,更是从入学开始就在学大明雅言,进入衙门和工厂商行工作,也要使用大明雅言办公。
现在这些旧武士家庭和新读书人群体已经都使用大明语言生活了。
日本各地的普通百姓们,这些年来也不断地听大明的广播,跟使用大明雅言的官吏打交道,也基本都学了一些大明雅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