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银钱战争 (第3/3页)
他们眼中看到的只有劫掠的期待。
在码头迎接并负责收拢他们的那位贵族,据说就是如今蒙古人的王。
柳川调兴知道蒙古人前两年来得并不多,在九州岛沿岸的收获也并不大。
但现在,每隔数日就会有更多骑兵来到这里。
小小的对马岛上已经越来越拥挤了,很快就将承载不了这么多的军队——就算大明的货船再多,也无法再运更多粮食和物资来。
今年一定会出动的。
最主要的是:大明还有一支真正的舰队,另一路大军将从琉球来。
在围攻锅岛直茂的过程中,那些长崎商人只凭借三艘大明战舰的帮助就夺取了长崎港,这才让毛利家残存的水军、岛津家震怖于大明战舰的战力,随后真正全力出手。
他们因此相信,只要他们把更多的幕府兵力牵制在京畿,大明有实力直捣大阪湾和江户湾。
那边相对平坦的地方,确实更适宜蒙古仆从军的劫掠。
而获得大明册命的领主,又能保着治下百姓不受损失。此消彼长,毛利联军这才觉得这笔买卖划算。
只不过这些“册命”,可并不是给所有人。
只有之前就把孙女送去了大明的毛利家知道大明真正的意图。
在码头边,他等着那位田大人的儿子与父亲见过面之后过来一起出发去长崎。
身为大明真正的“征夷大将军”的亲子,那位田大人的功勋都将加于其子。按大明的说法,他会成为东瀛一国仅次于王的国公。
柳川调兴认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没错。
没办法,他已经深刻地意识到大明军队的战力有多强。
远处,明军真正嫡系军队的大营处又传来沉闷的炮响。
诸多大名珍视不已的铁炮队,在大明精兵的炮铳面前像是玩具。
而幕府的足轻军,在那九雷铳面前又算什么?
柳川调兴觉得并不能苛责幕府仍然有勇气抵御,毕竟在二十多年前的朝鲜战场上,明军也并非不可战胜。
他们确实是不得不抵御,也确实知道大明精兵如今战力强了些。
只不过他们可能大大低估了明军这二十年里战力提高的速度,或者被明军在这对马岛上踟蹰不前的情况所迷惑了。
他们在等另一路大军啊!
福建东面,澎湖也是帆影遮天。
放下致远舰进一步海试,沈有容来这里见各家拓海团练洋行东主及掌柜。
看了一船又一船粮食,他只问:“你们还能组织起多少海船?”
“回侯爷话,奉上命,我们今明两年只做这边的生意。我们这四家洋行,再加上说动的其他一些人家,大小海船足有千二之数。”
“大多是只能跑沿海的小船吧?”沈有容说道,“小船最多跑到澎湖,再换大船经琉球去长崎。稳妥为上,陆战大军不必着急。”
“这……”
“本侯自会去信魏国公。今年拿下了九州岛,总要休整。他们陆续登岛了,后面有的是立功机会。”
沈有容说完瞥了瞥他们:“你们为难什么?东瀛多产金银,你们该赚的那份,到了东瀛就会有。”
“小的不敢,但听侯爷吩咐。”
“启运吧,先运去琉球,那边自有人查检货物。军资论船,其他粮盐货物是你们兑来的,自己可要小心驶船,若倾覆了,琉球那边可只认所收实数。”
“明白,明白……”
拓海团练洋行们在筹划大事。这一次,他们踊跃响应国策,现银和制钱、私钱兑上去,朝廷可并没有给他们新钱,而是给的粮食等物资。
他们运到琉球,再运到东瀛,到时候就直接由东瀛那边的俘获来支付。
当然,琉球那边还有其他货物,他们又能带回来一趟。卖出之后继续用现银兑物资,如是一边打仗一边做生意。
同时解决部分后勤运输问题。
现在,第一批从获罪官绅家中地窖里掘出的银锭已经运抵京城。
“虽然需要铜更多,但一枚银元只合五百文钱,今后寻常百姓家也是能攒得起的。”朱常洛听完了王衡的汇报之后就道,“传告各地分号、支号,兑钱时,一定要优先给银元,给大额铸钱。”
“臣明白。”王衡问道,“机器和母钱、钱范已运抵东都,南都那边要到八月底。缅甸所运来的现银和铜料,是不是多留东都一些?”
朱常洛点头道:“这方面,你统筹来定。江南既然乖了,接下来需要的量确实更大。洋行那边的做法很好,可以在江南试行让他们先拿现银出来,缓上一年两年再取银元,把之前说的定期存单先做起来,予一定利息。这样一来,缓一缓新钱缺口。”
“……怕就怕又传出去,朝廷这是要他们献银。”
“简单,存单御制,朕专刻宝印。如今肯信朕和朝廷的,将来定有厚报。愿意这么做的,可以优先纳为柜店小东主候选。”
“臣明白了!”
朱常洛期待起来:“也不知那东瀛金山银山这些年掘出来的金银还有多少留在那边,可惜听说已经不复当年产量了。”
王衡只是笑了笑,那恐怕也相当不少,毕竟都掘了这么多年。
而自从泰昌朝以来,东瀛海贸只靠走私。
“你要跟枢密院打个招呼。”朱常洛又提醒,“让蒙古人和女真人劫掠,可别让他们把金银铜带走。就算有,也换成货物,哪怕麻烦点造册,等他们回来之后从边市拿。”
他要把东瀛给一个堂弟和两个弟弟,却不是要完完整整地给他们。
劳师远征,岂能一无所获?
初步消融了推行新钱法的阻力,现在却需要保证新钱的供应效率。
金银堡里的铸币机器都转得冒烟了!
东征,既是旧恨远仇和长远战略上必须要进行的,也是短期银钱需求上必须要进行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