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平定候景王僧辨 (第2/3页)
州刺史寻阳王萧大心战败,投降任约。
任约又进犯西阳、武昌,有西进荆州之势,萧绎派遣徐文盛统军抵御。
侯景使宋子仙、任约率精骑四百突袭郢州,俘虏刺史萧方诸、行事鲍泉。
因后路被断,徐文盛军崩溃。侯景乘胜欲攻荆州。
在严峻形势下,萧绎任命王僧辩为大都督,令其率巴州刺史淳于量、定州刺史杜龛、宜州刺史王琳、郴州刺史裴之横等军东下阻击侯景。
王僧辩军至巴陵后,决定坚守城池。
他不屈于侯景的威胁利诱,沉着指挥,击败了侯景军的轮番攻城。
在王僧辩的坚决抵抗下,侯景军中粮尽,又受疾疫影响,陷入困境。
六月,胡僧祐、陆法和支援巴陵,大败任约军,并擒任约。
侯景看到情况不利,烧营夜退。
王僧辩坚守巴陵近两月,阻止了侯景大军的西进,沉重打击了其士气,梁军开始由防守转入进攻。
侯景撤退后,为阻止梁军东进,在郢城、鲁山、晋熙等要地皆置重兵把守。
萧绎令王僧辩统众军东下,继续收复郢州、江州的失地。
因侯景退回建康,任约等将领又被俘,各处守军军心动摇。
因而王僧辩进军迅速。先攻克鲁山,擒守将支化仁。
又进攻郢州,王僧辩施计在白杨浦大破宋子仙军,擒获宋子仙、于和等侯景大将。
在平定郢州后,王僧辩乘胜进军江州,攻克湓城。
八月,侯景所据的郭默城、寻阳城相继弃守。
同时,王僧辩又遣将收复江北的晋熙郡。
不到两月,王僧辩即收复了郢州、江州的失地,扭转了梁军战略上不利的局面。
萧绎以王僧辩为江州刺史,命其在寻阳休整后再进军。
“侯景之乱被平定不久,湘州境内又发生叛乱。”
“陆纳等攻破衡州刺史丁道贵,尽收其军资,李洪雅等也率众响应陆纳,梁内乱又起。”
“萧绎急派王僧辩、陈霸先分任东西都督,带军平叛。”
“最初,王僧辩畏于叛军士卒骁猛,不敢轻进,只是联城进逼,后乘叛军无防备之机,指挥水陆两路军进攻。”
“将叛军逼到长沙城内,湘州叛乱很快被平息。王僧辩带军回镇建康。”
“在平定侯景之乱前,梁元帝萧绎曾向西魏称臣,既称帝便不再称臣。”
“并要求西魏归还所侵占去的梁、益等州和襄阳等地。”
“当时,西魏的实权掌握在大臣宇文泰手中,他在据襄阳的萧詧的请求下,派军进袭江陵。”
“城破后,梁元帝被执处死。”
“江陵城破后,王僧辩、陈霸先在建康拥立梁元帝子萧方智为帝,是为梁敬帝。”
“王僧辩以拥立之功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中书监、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
“江陵陷落后,郢州刺史陆法和以郢州投降了北齐。”
“北齐又捎信给王僧辩,认为萧方智年幼,梁朝处在多事之秋,应该推立长君。”
“寒山被俘的萧渊明年龄较大,又是梁武帝的亲侄子,推他做皇帝较为适宜。”
“实质上是谋求通过扶植傀儡皇帝,使梁国成为附属国。”
“这种要求遭到王僧辩等人的拒绝。北齐于是派高欢第七子高涣领兵护送萧渊明过江。”
“由于王僧辩无力抵挡高涣的大军,只得要求立萧方智为太子,得到萧渊明同意后。”
“迎立其即位为帝,王僧辩被封为大司马,领太子太傅、扬州牧。”
“王僧辩拥立萧渊明为帝的行为,引起了陈霸先的反感。”
“承圣四年冬天陈霸先偷袭并俘获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改立萧方智为帝,并以萧渊明为太傅、建安王。”
“陈霸先派人通报北齐,仍然请求向北齐称臣,永远当北齐的附属国,北齐派遣行台司马恭和南朝梁国在历阳订立盟约。”
“同时陈霸先上表朝廷,说王僧辩阴谋篡逆。”
“最终王僧辩被杀于绍泰元年九月甲辰。死后旧部起兵报仇,但遭到镇压而失败。”
“直到三十多年后次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