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29章 天子东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529章 天子东巡 (第3/3页)

马懿离开偏殿后,直接前往内阁办公处,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拿起毛笔开始批阅奏折。

    诸葛亮一路跟了过来,见到专注处理政务的司马懿,挑眉问道:“为什么要准备五支一模一样的签?”

    司马懿拿着毛笔的手微微一顿,他抬头看向诸葛亮,皱眉道:“你怎么知道的?”

    诸葛亮淡淡笑道:“你走的时候顺便把那支竹签也带走了,我便猜到了。”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司马懿的性格不是那种会犹豫的人,拿到竹签的第一时间就应该会翻开,但他却一直拖到最后都没翻开。

    再加上最后把竹签一并带走的举动,诸葛亮才会有这样的猜测。

    那就是五支竹签,都写着“去”字。

    司马懿收回目光,淡淡说道:“总得有人留下来,我不希望你们觉得是欠我的。”

    “虽然我也想去参加陛下的封禅大典,但留在长安主持内阁总理朝政的机会难得,我要好好锻炼自己。”

    “只有这样,以后才能更好地胜任内阁首辅的位置。”

    郭嘉如今虽然病被治好了,但身体状况依然不佳,致仕是必然的事情,如此一来内阁首辅的位置便空悬了。

    而司马懿的目标,正是首辅之位。

    自从当初竞选副院长失败后,他就开始向首辅之位努力,他必须要让自己配得上这个位置。

    诸葛亮看了司马懿良久,随后说道:“你真的变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

    “那是自然。”

    司马懿头也不抬地说道,“你太仰仗陛下的青睐,若再这样散漫下去,被我超越是迟早的事。”

    “别让我失望。”

    面对司马懿这番平淡却又充斥着自信的言语,诸葛亮默然,随后轻轻一叹,转身离去。

    “放心吧。”

    ……

    在经过整整三个月时间的准备后,东巡终于在六月初开始了。

    由司马懿、诸葛亮二人留在长安总领朝政,其余内阁大学士以及许多文武官员们跟随天子一同前往泰山。

    这次东巡的队伍十分豪华,光是仆役就多达上千人,还有吕布、赵云、黄忠、张郃、张辽等武将率领两万精锐随行护卫。

    东巡队伍的后勤由沿途的各大世家轮番负责,从长安出发,途径弘农、洛阳、河内、邺城,最终抵达泰山郡。

    这将是一场长达数个月的遥远旅程。

    不过刘协对于这次东巡感到颇为期待,因为自从当初那一次御驾亲征之后,他已经十年没有离开过长安了。

    他不是不想效仿武帝巡游天下郡县,只是彼时天下刚刚大定不久,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他这个天子做决定。

    所以他便被年复一年地困在了皇宫里面。

    因此,这次东巡对他而言是一次难得能够摆脱种种束缚、游历大好山河的机会。

    虽然身边也有一大堆人跟着,但总比在皇宫里面呆着自在。

    “珏儿你看,那边便是农田。”

    “农桑乃是一国之本,国家大事当以农桑为主,因为只有这样百姓才不会挨饿、军队才有饭吃。”

    “其次就是要重视发展技术,技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会更高,军队的战斗力也会更强。”

    天子车驾之中,刘协指着道路两侧外的农田,对身边的刘珏敦敦教诲。

    这次东巡他之所以要把刘珏也带上,就是想趁这个机会,让这个没怎么出过宫门的儿子好好看看大汉天下是什么模样。

    社稷,百姓,不应当只存在于书本和文字之间。

    刘珏用好奇的目光看着外面的一切,忍不住抬头问道:“父亲,我大汉如今不是已经有了亩产达到三十余石的番薯了么?有了此物,百姓还会挨饿吗?”

    刘协摸了摸他的头,说道:“番薯虽好,但只是能让百姓填饱肚子。”

    “珏儿你要记住,天子要做的不仅仅是让百姓填饱肚子这么简单,还要让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好。”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你还需要慢慢学习,我大汉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听完刘协的这番话,刘珏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刘协见状也适可而止地没有继续说教下去,毕竟现在说太多,刘珏也没法完全理解。

    想要培养出一位优秀的天子,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队伍继续前行,沿着官道驶向远方。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