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14章 大汉皇家军事学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514章 大汉皇家军事学院! (第3/3页)

拍案叫绝,大喜道:“好计策!此策甚妙!”

    诸葛亮的这一番话直接把他给点醒了。

    他怎么忘了这一茬啊!

    一直以来他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培养读书人和治国人才上,却忽略了培养武将。

    诸葛亮的话让他猛地意识到,对于武将的培养也同样不能少!

    纵观历朝历代,时常会出现一个朝代将星璀璨,而下一个朝代却无将可用。

    很好的例子就是三国时期的蜀国,自从关羽等一众五虎上将们死了以后,蜀国青年一代除了一个张苞外就没人能接大任了。

    这也是蜀国覆灭的一大重要因素。

    刘协之所以会忽视这一点,是因为他是穿越者,有着后世的认知,知道谁是牛逼的武将可以用。

    再加上如今大汉名将如云,他下意识地会觉得没有必要培养武将。

    虽然他上次开办了武举,但那只是选拔武将的机制,并没有跟国子监一样专门去培养武将。

    这样下去,等以后他死了,吕布等一众武将们也死了,后世子孙还能用谁?

    历史进程已经被他改变,他即便熟知历史上的名将,却不见得那些名将会再出现。

    而且往往是时势造英雄,所以即便他留给后世子孙一份贤臣名将的名单也没用。

    因此归根结底,还是要主动去培养!

    就和培养文臣一样!

    每一个王朝都会灭亡,大汉以后肯定也会,但他希望大汉以后即便覆灭,也是以强而亡!

    “孔明之策深得朕心,这是一个绝好的解决办法,并且还能与小学、中学和大学相辅相成。”

    刘协十分满意地说道。

    这话却让郭嘉一头雾水,疑惑道:“陛下此言何解?为何能相辅相成?”

    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是培养文人的。

    和培养武将有什么关系?

    刘协笑着解释道:“武将既有如温公那种以一当万的猛将,也有如孔明这般智谋灭敌的儒将、张辽那般善于统筹的帅才。”

    “但无论如何,想要成为顶尖将领,都是要知晓兵法的,该有的学识必不可少。”

    “学子们在经历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育后,可以选择分科,即报考国子监或者大汉皇家军事学院……哦,这是朕给学院起的名字。”

    “即便有那些实在不善读书但是勇猛过人之辈,也可以直接通过武举崭露头角。”

    刘协越想越觉得这个办法实在是好。

    简直不要太完美了。

    听到刘协这番话后,群臣细细琢磨了一番,都觉得十分有道理。

    这既能解决武将们没有用武之地的问题,也能让大汉有专门培养武将人才的地方,日后不会出现无将可用的情况。

    要知道,吕布这些人都是十分厉害的猛将,只要他们能将自己各自带兵打仗的知识传递下去,这样一代代积累,日后的武将只会变得越来越厉害。

    因为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心里打定主意后,刘协的目光转向诸葛亮,继续追问:“孔明,你还有什么要建议的?”

    诸葛亮的建议是可以多听。

    确实有用的很。

    诸葛亮稍作思索,接着说道:“陛下,师资方面除了请诸位武将教习,还可招揽天下精通兵法韬略之士,无论是军中退役老将还是民间隐居的军事奇才,皆可纳入。”

    “课程设置上,既要教授传统的兵法,如《孙子兵法》《吴起兵法》等,让学子们深谙谋略之道;也要重视实战训练,设置骑射、搏击、阵法演练等科目,提升学员的战斗技能。”

    郭嘉也开口补充道:“此外,为了培养全面的军事人才,可增设地理、天文、器械制造等课程。了解地理山川,方能在行军作战中占据地利;知晓天文气象,可把握战机;掌握器械制造,能提升军队装备水平。”

    刘协听后,眼中满是赞赏:“奉孝与孔明所言甚合朕意,你们辛苦一些,此事依然交由你们牵头,会同诸位武将共同筹备。”

    “务必在半年内完成学院的选址、师资招募与课程规划。”

    郭嘉、诸葛亮无奈苦笑,齐声领命。

    又得好一番忙碌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