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在外而安 第526章 平定西北(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第一卷:在外而安 第526章 平定西北(四) (第1/3页)

    早在许多年前,冯紫英跟随周进,参与开发紫檀堡时,奉命筹建千紫纺织厂,生产一些奇装异服,赚得盆满钵满。

    也真是因为如此,即便后来紫檀堡大爆炸,千紫纺织厂毁于一旦,但冯家人参与纺织行业的热情,却并没有消退,反而日见高涨。

    随着冯紫英南下松江,当时的神武将军府便先后在明州、姑苏、湖州、金陵等地,营建了数家纺织厂,以此作为家族产业的拓展方向。

    这么多年下来,冯家人在南方纺织行业中,逐渐站稳了脚跟,仅金陵纺织厂便有员工上千人,年产值约有上百万两银子,产品畅销海内外。

    冯家人从这个行业中,得到了足够多的甜头,自然不肯轻易退出去了。

    但这对冯唐、冯紫英父子俩的仕途,却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冯唐倒也罢了。他本来就年纪大了,再做一届议政院议政大臣,差不多也就到了回家养老的时候了。

    议政院议政大臣虽然风光,但却也不是那么好当的,遇到有争议的议案,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有,无论冯唐怎样表态,都有可能得罪一部分人。

    冯唐便想着,尽早退下来也行,金陵新民朝廷不同于以往任何朝代,他这个顽固老官僚,还真有一点儿不太适应啊。

    但冯紫英却有些不同了。他是周进旧友,又具有经商、理财能力,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有可能是未来的内阁首辅人选之一。

    然而,树大招风,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因此,在冯紫英调任回京的问题上,冯家人暗中运作了许多回,但却总是半途而废,没有一次成功过。

    除了冯紫英没有功名在身这个不足之处,他最大的硬伤,还是冯家人在江南一带,有着好几家规模颇大的纺织厂,不符合金陵新民朝廷所坚持的“官商分离”的基本原则。

    当然,考虑到大周朝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执行这一条禁令,但主政官员在其任职所在地,不能有任何工矿商贸产业,却是毫无争议的了。

    若是有主政官员不体面,便有新闻媒介帮助该官员体面,那些新闻狗仔的鼻子比狗还灵,只要报道出来,各级监察部门便会闻风而动,哪个官员敢这么大胆?

    回到冯紫英的人事动议上来,你冯紫英若是返回江南任职,无论是出任南直隶行省总督,或是担任内阁大臣,会不会对冯家人的纺织厂大开方便之门,进行利益输送,这谁又说得清楚呢?

    这些年来,冯紫英不是没有调整任职的机会。至少有南直隶行省总督、商务部大臣两个显耀职位,曾经差一点儿就落在了冯紫英头上,但因为冯家人在江南一带纺织行业的多处布局,让他的人事动议受到多方抵制,从而与这些职位擦肩而过。

    冯紫英想到这一点,不禁有些欲哭无泪。

    好在冯唐萌生退意之后,对于冯紫英的仕途便更为看重起来,他已经着手考虑将冯家人在江南一带纺织行业中退出,只是一直找不到人接盘。

    西北劝降特使韩奇在这个时候找上门来,希望冯家人的各家纺织厂,从袁绵侯、李过之两部人马中,招收一批士卒做事,自然是讨了一个没趣。

    这一天,冬日的阳光慵懒地洒在三晋行省巡抚衙门的庭院里,斑驳的树影在地上摇曳。冯紫英正坐在书房中,手中把玩着一只精美的茶盏,目光却透过窗户,望向远方,似在思索着什么。

    此时,管家匆匆走进来,神色有些紧张:“老爷,西北劝降特使韩奇韩大人来访,说是有要事相商。”

    冯紫英微微皱了皱眉,韩奇这个时候来,所为何事?他放下茶盏,整理了一下衣衫,说道:“请韩大人到花厅一叙。”

    不多时,韩奇在管家的引领下走进了花厅。韩奇身材高大,面容刚毅,眼神中透着一股精明与犀利。他见到冯紫英,连忙拱手行礼:“冯大人,许久不见,别来无恙啊!”

    冯紫英微笑着还礼:“韩大人客气了,今日光临寒舍,想必是有什么要紧事吧?”

    韩奇也不客套,开门见山地说道:“冯大人,实不相瞒,我今日前来,是想和您商议一件关乎两家利益的大事。”

    冯紫英心中一动,脸上却不动声色,示意韩奇坐下说话。韩奇坐下后,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说道:“冯大人,如今袁绵侯、李过之两部人马面临着士卒安置的难题。我寻思着,冯家人的纺织厂规模庞大,若是能从这两部人马中招收一批士卒做事,既能解决士卒的生计问题,又能为冯家人的纺织厂增添劳动力,可谓一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