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21章 枣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321章 枣祗 (第2/3页)

早就明白在这人治的时代,德行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选官标准,所以并未多言,只将尚书台送上来的关于枣祗的资料交给了蔡邕,问道:“蔡师以为此人如何?”

    “枣祗虽在颍川之外无名,这是因为他出身不显,又非慷慨激昂之人。他在经学上也有些造诣。”

    蔡邕仔细地看完后,答道:“陛下,臣以为若此上所言属实,枣祗的确当得农科文学,不过待其入京,臣还是希望可以先考校一二。”

    “这是当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刘辩答应地很干脆。

    随后他又说道:“近些日子朕思来想去,德行确实不容忽视。所以,在那些文学达不到蔡师要求的诸科,不妨专门请一位文学教授经学,使门学诸生不忘修身。”

    蔡邕一愣,这是他从未想过的方式。

    他思索起来,诸如研究器械工具的器科、研究马匹家畜等的畜科,其实不缺乏能在专业中担任文学的官僚,毕竟汉家本身就有管马的太仆,三辅还有一批专门管理照顾国有耕牛的人员。

    将德与才的教育分开,自然没有二合一来得完美,但却是目前事急从权的最好办法了。

    想到此处,蔡邕道:“就依陛下所言。”

    近年来蔡邕更多的接触实务,结合他避居吴地那些年的经历,逐渐呈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状态。

    见蔡邕从善如流,刘辩也缓了一口气,蔡邕真要犟起来,不一定好收场。

    “好,那具体人选,就交给蔡师了。”刘辩本来还想嘱托一句莫要让对经典的学习盖过对技术的学习,但想到蔡邕应不至于这般离谱,且他日后也会去鸿都门学视察,索性不再多言。

    其后刘辩又取出一个装订好的小薄本,交给了蔡邕:“此是朕命尚书台,结合西园发明曲辕犁、造竹纸术的过程总结的经验,权做为例。”

    当然,其中也少不了刘辩或明或暗的贡献。

    “朕将之称为,唯有实践,才能致物理。”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