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六章:光绪继位·慈禧执政 (第3/3页)
“皇室宗亲!”
刘肇与邓绥对视而笑。
“这是烂透根儿了……”
“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其实是点名批评已与同治一样彻底学坏无可挽救的年长者。”
“只有载湉这种犹如白纸的幼童,才具备被教育成一代圣君的潜力。”
“这可真是……”
刘肇感觉一股世事无常,与冥冥之中的天意。
“天命难违啊。”
……
【因为有同治皇帝的教训在前,慈禧对光绪皇帝载湉的教育格外慎重。】
【她先是将曾与同治一起“微服冶游”的侍讲王庆祺革职永不叙用,又将新皇帝身边的服侍者全部换成“老成质朴”的中老年人。】
【理由是青年人“年少轻佻”会带坏皇帝。】
【同时还整顿宫内太监,将一大批服侍过同治的太监或发往黑龙江为奴,或送去宫外铡草。】
【在帝师的选择和学业的监管上,更是严之又严。】
【1875年2月25日,光绪皇帝正式即位。清廷再度回到慈禧垂帘、奕訢辅政的时代。】
【而与1861年不同的是,此时的奕訢的议政王的头衔已与1865年被慈禧剥夺。】
【他是靠着与慈安太后、文祥及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地方督抚之间的亲密关系,靠着处理洋务的经验与能力,才得以继续执掌军机处和总理衙门,成为清廷改革的掌舵者。】
【他与慈禧之间的关系早已由“双头体制”变成“一线二线”。】
【慈禧是最终决策者,奕訢是信息的处理者和政策的执行者。】
【1872年,曾国藩去世。】
【1876年,文祥去世。】
【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
【奕訢的支持者日渐凋零,他与慈禧之间权力天平的失衡越来越大,晚清改革的舵手,也正由奕訢急速过渡至慈禧太后。】
……
大清·雍正时期
雍正下意识握紧手里的玉串。
“决策、执行……”
“你觉得对于一个掌舵者来说,这两种能力哪种最重要?”
弘历正色道:
“都重要。”
雍正想到了八国联军,脸色白了白,又叹气道:
“是啊……都重要……”
“而慈禧当初面对天津教案可是跟同治一个态度的……”
弘历眼皮子突然一跳。
“她不是不想重演庚申之变吗……”
雍正抬眼瞥了他一下。
“咱们看到的是改革失败,可她看到的可是改革成功啊。”
弘历缓缓闭上眼睛。
“完了。”
……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深知大权在握会对一个人造成怎样的异变。
而仅仅是天幕里的寥寥几语,他也看出了清朝的死穴在哪里。
没有一个坚定的执政者。
“数千年一大变局。”
“应对这样的变局,需要权谋,但更需要的是见识。”
乾隆心里生出一丝悲哀。
同治的能力与担当,均不足以应对清廷面对的局势。
就时代转型而言,他的去世并不值得惋惜。
但慈禧就能担起这重任吗?
帝王术在这时还能起什么作用呢?
弄权者不是干事儿人,更不是改旧立新的人。
而至于奕訢……
乾隆能看出他很聪明,有个大致轮廓。
可惜他终究不是皇帝,但上下掣肘太多,且心志也不坚定,同样弄不成点。
“偌大的清朝啊……”
竟无人可用……
……
大清·道光时期
道光开始纠结了。
这烫手山芋给谁呢?
现在整个朝廷不管是宗室还是亲王,都觉得这皇位是个烫手山芋。
坐上了,也干不成什么事。
而在众臣看来,是谁继位都没太大的区别。
谁上都得改革,而改革所牵扯的利益众多,没有一个世宗般的人物那改革必定是失败。
局面至此已然僵死。
任谁来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所以……谁继位都行。
皇帝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吧。
……
【军事成绩:中法之战】
【自1861年起,清朝以引进先进器械与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自强改革,让清朝拥有长达二十余年的黄金时光。】
【在这段年岁里,清廷虽仍与欧美列强摩擦不断,但因坚持住了条约外交的大方向,并没有再发生类似英法联军入侵那样的战事,可谓内乱消弭、外事平息。】
【直到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黄金时光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