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九章:道光功绩 (第2/3页)
”、嫁女要“出村礼”等等,不一而足。】
【地主还经常采取“夺田另佃”的手段,来提高租额。】
……
{啥是夺田另佃?}
{就是把地租给你,然后每年交租多少石,地租银多少两,都说清楚。}
{然后等你所佃种之田开垦成熟,我就要你酌量加租,你肯定不同意,既然不同意,那我就要起田另佃了。}
{……卧槽了……}
{我第一反应是报官,然后突然反应过来,官绅一体。}
{再也不说穿越回古代了。}
……
【残酷的剥削使佃户处境极为艰难,往往是今日交租,明日就得乞讨。】
【土地兼并的急剧发展,也使得朝廷对农民的剥夺日益加重。】
【土地虽然集中到大官僚、大地主手中,但他们的赋役负担却很少相应增加。】
【这种怪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豪绅地主串同官府、千方百计地将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
【所谓“以小户之浮收,抵大户之短偿”,即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之一。】
……
大汉·武帝时期
“豪强。”
刘彻心里仅次于匈奴的第二大敌。
小刘据拽了拽刘彻衣袖,看着被他惊醒的刘彻,出声问道:
“以小户之浮收,抵大户之短偿?阿父,这是怎么做到的?”
刘彻伸手将小刘据抱到怀里,缓缓道:
“丧失土地的百姓多半是地去赋存。”
“豪强纳粮,一石只收五六斗,而百姓纳粮,一石多收二三斗。”
“一来一往,浮收就抵了短偿了。”
“这无形之中就使百姓的负担加重了很多。”
小刘据疑惑道:
“不能改吗?”
刘彻笑了,笑得很开心。
“当然能改,而且很简单。”
“不让豪强扎根于一地就行了。”
“这就是高祖的陵邑制。”
……
【而力役也是如此,“直隶力役之征,有按牛驴派者,有按村庄派者,有按牌甲户口科者,间亦有按地亩者。”】
【“然富者地多可以隐匿,贫者分厘必科,杂乱无章,偏枯不公。其尤甚者,莫如绅民两歧。”】
【“有绅办三而民办七者,有绅不办而民独办者,小民困苦流离,无可告诉”】
……
{历代通病,扶助有钱人。不管穷人。}
{王安石:这话我就不爱听了。}
{农民可怎么办啊?农民又不是掌权者。}
{治世提供劳力,乱世提供兵力。自古如此。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饿不死就翻不起多大浪花,怎么办,受着呗,有吃的就行了。}
……
季汉·怀帝时期
刘禅看着天幕。
脑中回想起阿父临终前的叮嘱。
“相父,朕明白了。”
诸葛亮看向刘禅。
那个喏喏的孩子不知何时有了一股如渊之质。
刘禅心中想着往事。
那些像蒙了一层灰的过往好似被突然擦干净了,闪着耀眼的光芒。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朕今日方才明白阿父的意思。”
刘禅平静如水道:
“其实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
“不要把天下万物的一切牺牲与奉献都当成理所当然。”
“这是可耻的。”
诸葛亮怔怔的看着他。
他又看到了。
那熟悉的样貌,熟悉的光芒。
“孔明,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他忍不住以袖掩面。
刘禅看着肩膀微微抽动的相父,轻轻阖上眼眸。
安乐公。
这三字将一切牺牲都辜负了。
“那个惩罚……”
“朕该受的。”
……
【同时,土地兼并的发展,还使得朝廷直接掌握的土地愈益减少,而额定的赋税又要保证交纳,于是征粮时“浮收”之弊也越演越烈。】
【“乾隆初,州县征收钱粮,尚少浮收之弊。其后诸弊丛生,初犹不过就斛面浮收,未几,遂有折扣之法,每石折耗数升,渐增至五折六折,余米竟收至二斗五升,小民病之”】
【道光元年(1821),两江总督孙玉庭请求准予八折征收,以限制浮收。经过朝臣一番争论,清廷终因害怕公开批准浮收,会造成浮收无法控制而作罢。】
【高额的地租,繁重的赋役使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越来越多的人陷于无田可耕、无业可守的境地,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流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