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五章:我必须战斗! (第3/3页)
…
{这里说个冷知识,在清朝的不少文献,记录的是署理知县姚怀祥登上了英舰交涉,二品武官、定海水师的最高长官张朝发被丢进了历史的角落。}
{但是,翻遍目前能找到的英方文献,无论是第一次定海战役的最高指挥官——英海军司令伯麦。}
{还是负责登陆战的英陆军司令布耳利,抑或是参与了整场战役的军事秘书乔斯林、中校参谋芒廷、工兵部队中尉奥克特洛尼等人的回忆录。}
{关于登英舰交涉的清方主要人物,其身份有三种记载:总兵、海军中将、舰队司令。}
{而它们,无一例外地只指向一个人:定海镇总兵张朝发。}
{据英方记载,当时英军派哈里·达雷尔爵士现场作画,后制成版画于1842年出版,目前美国布朗大学图书馆也收藏有一幅。}
{该画的标题为《戈登·伯麦爵士和中国舰队司令Chang将军之间的会议》}
{在画下方的文字区均配有和人物对应的介绍。}
{以图正中的郭士立为中心,其右手边依次为伯麦、布耳利,军事秘书乔斯林等人站于两人侧后方。}
{郭士立左手边的人物,画下方有英文标注,依次为“中国舰队司令(舟山总督)”“他的旗舰舰长”“舟山县长”,再下方的英文则注明这位“中国舰队司令”姓氏为Chang。}
{而从画中文武官员的顶戴、官服、朝珠等细节上,也可以作出判断,中方为首的应是总兵张朝发。}
{而在英国人笔下,定海镇总兵毫无惧色地登上了“威里士里号”,他将在伯麦面前留下一句悲壮而决绝的话,令英国人肃然起敬。}
{“我们看到你们的力量,知道抵抗将是愚蠢的,但我必须履行我们的责任,必须这么做。”}
{《中国战争》一书写道:“他们的责任和对皇帝的忠诚禁止他们投降……所以,他们必须抵抗。”}
{《中国丛报》在1840年分别选登了2名参与定海战役官兵的书信,其中一封写道:
“7月4日,星期六,戈登·伯麦……要求交出这座城镇。
后来又有了进一步的消息:中国军官说他们很弱,英国人很强大,但他们不能投降,也不能保证不开枪,英国人必须来占领它,而他们必须战斗。”}
{另一封信说:“似乎就在第5天,中国海军中将和其他军官被邀请到‘威里士里号’上。……把一门大炮指给他们看,并向他们解释了一艘战舰侧面攻击所产生的不可抗拒的效果。
对于这一切,海军中将(他是一个无聊、乏味的男人)只是回答说:
‘你很强,我很弱,这是真的。我知道抵抗没有用,但我必须战斗。’”}
……
大宋·神宗时期
“必须这么做……”
赵顼看着这句话,一时神游天外。
“必须这么做”“必须抵抗”“我必须战斗”
不同的表述方式,指向的却是同一个核心意思。
我不能退!
……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看着这略显别扭的翻译,叹气道:
“很明显,这句话应该是总兵说的,只有他才能以水师最高军事长官的身份,代表舟山说出这句话。”
“而在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这名总兵清醒认识到双方的实力差距之大。”
“但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军人,他肩上的职责是不可能卸下的。”
“所以,他必须这么做。”
……
大清·咸丰时期
“咳咳!咳咳!”
咸丰用手巾捂住口鼻,奋力咳嗽了一气。
“唉……”
在外敌入侵时刻,以血肉之躯挡在强敌面前。
张朝发已经胜过十之八九的大清官员了。
咸丰看着天幕,发散了思维。
他的身后是大清的土地,岸上有大清的臣民,他的肩上有作为朝廷命臣的职责和担当。
他知道怎么做,也“必须这么做”
可惜……
这一句掷地有声,大义凛然,足以被整个大清记住的话。
湮没在了大清岁月的深处。
……
{对于这一分歧,有人分析认为,定海战役后,张朝发即被定罪,在之后的官方叙述中,自然不能再以正面形象示人。}
{这个我知道,张朝发死后被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当做替罪羊,将定海失守责任都推在张朝发一人身上,按丢城失地律,本拟将其处斩。}
{道光不明就里,在诏书中严厉斥责张朝发,并拒绝给予他赠官、谥号,甚至不允许其灵柩返回家乡安葬。}
{直到咸丰即位后,张朝发才得以昭雪,并被追封为武显将军,灵柩由儿子护送回闽安葬。}
{张朝发的故乡,福鼎人民在太姥山下的瓜园村岩角亭建“浙江定海总兵张朝发墓”。}
{墓前植“已归大海心何负,未斩长鲸死不休”挽碑以为纪念。}
……
大明·天启时期
朱由校正心绪复杂的无以言说。
等看到道光的操作不由自主的扣了扣眼角。
“这个操作……怎么看着这么眼熟呢?”
五弟?是你吗五弟?!
……
明天……大概率请假。
没理由,单纯缓解一下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