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第七百三十七章:争当皇帝 (第1/3页)
天幕上。
几名“奇装异服”的外国人在清朝官员的陪同下漫步在已经压实的黄土路上。
陪同官员指着四周,微微仰头,神情里尽是骄傲之色。
为首洋人四处观察,脸上是一片惊讶。
身后的几名洋人,或是仔细观察、或是奋笔疾书、或是快速描画着。
而在一行人的周围。
贫瘠干瘦,衣衫褴褛的百姓惊惶的看着一行人。
……
【英国使团一登上中国的土地,马上就看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
【接待的官员雇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国使团的船上,为英国使团端茶倒水,扫地做饭。】
【英国使团注意到这些人“都十分消瘦”】
【“在中国普通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
【“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不知为什么。
突然有一种莫名的羞耻心。
明明这些都是待客之道……
但偏偏从字里行间内看出一丝难掩的惊讶和……不屑?
“……就像居高临下……”
就像勋贵蔑视贱民一样。
刘启则抱着肩膀,嗤笑道:
“还什么乾隆盛世?”
“看这些百姓!哪有身处盛世的样子!”
……
【因为清朝官员送来的食物过多,并且“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使团把一些死猪死鸡从“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
【岸上看热闹的百姓一见,争先恐后地跳下海,去捞英国人丢弃的食物,“洗干净后腌在盐里”】
【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
【“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绝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
【“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沿岸靠近伦敦的两个城镇)两岸的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
大唐·玄宗时期
“哈!盛世?”
李隆基真是气笑了。
“这要是盛世,那我开元盛世又该怎么算?”
“盛中之盛吗?”
李隆基从金丝木榻上扶膝起身,漫步于廷内,双手平举。
高声道: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这才叫盛世!”
“百姓富才是真的富!”
“朕信了你的邪!”
“你还藏富于民?呸!”
“文景之治时,百姓也都富裕的不得了!”
“家家户户都骑马,而且全骑雄马!”
“谁要是骑雌马或者小马都会遭到众人嘲笑!”
“你还盛世,哼!”
李隆基挺直身板,蔑视着乾隆盛世。
……
{乾隆年间的粮食总产量创了历史最高,但人均下来,却处于历史落后水平。}
{传统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而是尽可能多地养育人口。}
{即使增加人口是以降低生活水平为代价换取,国人也心甘情愿。}
{而中国传统社会人口增长的速度往往高于粮食生产水平的提升速度,乾隆年间这一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方面,人口繁庶历来是统治成绩和国家实力的最有力证明,另一方面,人口增长也带来了方方面面的问题。}
{清代粮食总产量居历史之冠,人均却是最低。}
{《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记载,历代粮食人均占有量,秦汉为九百八十五斤,隋唐为九百八十八斤,宋代为一千四百五十七斤,明代为一千一百九十二斤,而乾隆年间,仅为七百八十斤。}
{以前也一样,总GDP很高,但是人均就………看着很富有,其实底层……}
{今年开始不已GDP为尊了,应该会有改变了。}
……
大唐。
李世民皱眉苦思,又回想天幕里描述的乾隆“盛世”
终于恍然大悟。
“传统农业社会的巅峰养活了超大规模的人口。”
“但是人均粮食产量不行却导致生活贫困!”
“再加上地少人多!”
“这就是乾隆盛世的困境!”
“是农业社会的困境!”
“是王朝的困境!”
“所以要开启工业社会?!”
……
天幕上。
清澈的河流蜿蜒流淌。
一只只“白藕”在河面上起伏。
两岸的百姓该洗衣的洗衣,该挑水的挑水。
挑水回去的路旁,也会有几簇“藕节”从土里伸出。
像是奋力“生长”着。
没人在意那些“藕节”
只有一名洋人坐在不远处的树下,记录着一切。
……
【约翰·巴罗说:“在京城一地每年就有近九千弃婴……我曾经看见过一个死婴的尸体,身上没有系葫芦,漂流在珠江的船只当中。人们对此熟视无睹,仿佛那只是一只狗的尸体。而事实上如果真的是一条狗的话,也许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
……
{孩儿塔哟,你是稚骨的故宫,伫立于这漠茫的平旷,倾听晚风无依的悲诉,谐着鸦队的合唱!你是幼弱灵魂的居处,你是被遗忘者的故乡。}
{人口膨胀的太快了,从唐代的极盛四千万,到清代的三亿人。}
{人口已经接近环境承载力的极限。}
……
天幕上。
贫寒饥困的百姓蹲在墙角吹着寒风。
一墙之隔内。
脸色红润、身体肥硕的贵人正在吃喝玩乐。
百姓麻木的眼睛盯脚下,蜷缩着。
……
【而百姓的悲惨生活则与清朝官场的奢侈腐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清朝官员对于吃饭真是过于奢侈了。他们每天吃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