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一章:文字狱 (第2/3页)
“让你成了你最讨厌的那位。”
刘病已微愣了一下。
我最讨厌的那人……
反应过来就是脸色一黑,没好气道:
“那肯定是因为他犯了大不敬之罪!朕要保持天子威严!”
许平君又看了一眼,笑出声道:
“你这样说,更像了!哈哈哈!”
刘病已黑着脸瞅着他。
一旁的小刘奭一抹鼻涕,扔掉手里的木剑,屁颠屁颠跑来抱住阿母。
“谁啊?阿母,阿父讨厌谁啊?”
刘病已目光不善的看着小兔崽子。
“哦?你很想知道吗?”
“来!阿父告诉你!”
……
【又如宋朝典型的文字狱就是苏轼所遭遇的“乌台诗案”,受牵连的包括苏轼亲属门生等共二十余人。】
【宋徽宗崇宁年间,为了全面禁毁包括诗歌在内的“元祐学术”,特建立“元祐党人碑”,被列入碑中者最多达三百人。】
【到宋高宗,为了全面禁绝私史,更是大肆制造文字狱,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远远超过北宋。】
【凡“一言语之过差,一文词之可议,必起大狱,窜之岭海”,如胡铨、李光、赵鼎、张元干都受到或流放或拘押的处分。】
……
大宋·神宗时期
赵顼也是十分无奈了。
朋党政治带来的一个后果便是文字狱。
但文字狱只能查处形诸文字的不同政见者,却不能禁绝同时代士人停止思想与发表议论。
所以,文禁升级为语禁是必然的。
最后就是扩大为因言获罪。
“惶惶不安。”
……
【再如,洪武年间,杭州教授徐一夔给皇帝上贺表,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之语,本是臣下颂扬圣上之辞,却被朱元璋锻炼成文字狱而被处以死刑。】
【朱元璋鉴表后所说:“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薙发也。则字音近贼也。”】
【因为朱元璋幼在民间,曾经做过和尚剃过发,于是遂被认为是影射之大不敬行为,构成文字狱。】
【出现次数最多的敏感词是“则”字。】
【因为“则”在淮西方言中发音与“贼”同。】
【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因所作《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句被杀。】
【桂林府学训导蒋质因所作《正旦贺表》中有“建中作则”被杀。】
【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为都司作《万寿表》,因表内有“垂子孙而作则”句被处死。】
【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为按察使作《贺冬表》,因表内有“以则天下”句而被处死。】
【其次,表笺中若有“生”(近“僧”)、“法坤”(近“发髡”)等字样,也以为这是讽刺他曾出家为僧之事。】
【类似于此的洪武文字狱见于记载的还很多。】
……
大明。
朱元璋闭嘴了。
马皇后张嘴了。
“重八啊……表笺中都是毫无营养的陈词滥调,又何必以此来治罪呢?”
“你以一介布衣光图华夏,这是多值得自豪的事情啊?”
“真要算起来,汉高祖的出身都要比你高一点点。”
“你才是真正的龙蛇之变!”
“为什么要怕别人提起你的来时路呢?”
“这应该是最自豪的事情才对啊!”
朱元璋依然闭嘴不言。
自己虽然时常以淮右布衣、江左布衣、起自田亩、出身寒微自豪。
但是这些话只能他自己来说,别人万不能说。
你们认为这是我光耀的一部分。
但这些光耀恰恰也是自己最不堪回首的过往。
……
{?唐朝呢?唐朝没有文字狱吗?}
{想不到吧!没有!}
{唐朝在政治上基本没有搞过文字狱。}
{但韩愈写《谏佛骨表》不是导致他被贬官了吗?}
{怎么说呢,严格来讲这不是文字狱,因为《谏佛骨表》中的“表”其实是公文,这只是政见不合带来的问题。}
{虽然我们后来把《谏佛骨表》当作文学作品来看待,但是它最初是一个公文。}
{而且我们可以注意到一般来讲搞文字狱的年代,文学往往会受到遏制。}
{而唐代是没有的,或者说是极少的。}
{毕竟会有白居易这样的人,胆大包天到可以把皇帝与贵妃的那点私事写到自己的诗歌里边,还描绘得绘声绘色。}
{这样的事情在搞文字狱的年代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从来没想过这个角度……但你这么一说大约明白了。所以这大概也是唐朝文学兴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扯淡……刘禹锡为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