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4章 工部尚书 (第2/3页)
第一位工部尚书,被胡庸搞走,胡庸死后又回来了,只不过次年就被庆皇廷杖给打死了。
具体咋回事儿,工部内说法很多,只不过现在也没人管了。
第二任工部尚书很有名望,民间号之西塞山瓮,字写的相当不错,是个好官。
身为工部尚书,曾亲自前往修缮灵渠。
灵渠此地,涉及大庆南方的漕运,相当关键。
此渠更是当年始皇帝最初修建,为了南征百越,方便粮食的运送,才修建了此渠。
也让数十万大军,彻底留在了百越之地,即便皇朝覆灭,百越之地的大军也未曾归来。
只不过第二任尚书比较倒霉,去巡视晋地时,遭遇了黄河泛滥这档子事儿。
虽说晋地没啥事儿,但终究因为担忧黄河泛滥的事儿,忧思过度病亡了。
朝廷上下,对此人褒贬不一。
有人说是位好官。
有人说黄河成灾,是在他治理之下才造成的,他当负主责,此番病死晋地,可能是畏罪自杀。
实际上,秦风觉得不至于。
上一任工部尚书,出身就是一富农!
开朝后,因为负责运送皇粮入京,多次没有出现差池,办事儿稳妥,被庆皇给看上了。
后来也因为办事儿稳,一路开挂一样,从一个民间的富户,直接成为了大庆的三品工部尚书。
在民间,此人也称得上传奇了。
若没有黄河成灾这件事儿,上一任工部侍郎名声必然很好。
至于新提拔上来的工部侍郎吴中。
多少沾了秦风的缘故。
黄河下游成灾之后,唯独山东之地无虞。
朝堂上下商议一遍,最终选用了山东出身的吴中,升任了这个工部尚书。
也有很大程度。
都是工部在贴近辽王的提前。
秦风用起吴中来,也没有多大压力。
不久之后,四十岁的吴中便来到了京都的辽王府内。
“臣吴中,拜见辽王殿下。”
吴中个子很高,骨架很大,可人却很清瘦,手上的茧子挺厚,基本属于让做什么就做什么那种。
完美属于庆皇喜欢的那种,不说话多做事儿,踏踏实实老黄牛式臣子。
秦风也不得不承认。
这类官员用起来很好用。
除了有时候在他们认为对的事儿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