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994章 港城古董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第1994章 港城古董街 (第1/3页)

    荷里活道,港城三大古董街道之一,在阳光下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漫步其中,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世界。另外两个地点分别是摩罗街和鸭寮街,各自都有着独特的气质和故事。摩罗街以老鼠货为主,就是贼赃,暗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和险恶。那些偷来的珍宝在此易主,每一件都承载着复杂的过往。而鸭寮街早期是电器跳蚤市场,古董是后面时期才加入的,更像一个不断进化的生命体,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面貌。

    原本荷李活道的周边布满了华夏人居住的小村落,宁静祥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随着米国人的到来,这份平静被打破了。为了满足米国人的猎奇心态,人们开始变卖玉器和古董。那些曾经被视为传家宝的珍贵物品,如今成了交易的筹码。每一件流失的文物都像是一声叹息,诉说着时代的无情。

    1949 年 5 月,大陆另一个政府撤离,犹如一场巨大的地震,震撼了整个华夏。大批拥有资金的资本家和古董商人纷纷南下港城,他们带着对未来的忧虑和对财富的渴望,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比如著名古董商仇焱之先生,就在 1949 年关停了沪上的业务,到了港城继续经营古代陶瓷。他的眼神中既有对故土的留恋,也有对新天地的期待。每一件陶瓷都仿佛是他与过去的联系,是他在乱世中守护的一份执着。

    北平大藏家郭葆昌虽在 1942 年去世,但他的大量藏品也在此时经由其儿子郭昭骏带往港城。郭昭骏背负着父亲的遗愿,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这些珍贵的文物,它们不仅是家族的荣耀,更是民族的瑰宝。

    其中就包括了乾隆“三希堂”里的二希——《中秋帖》和《伯远帖》,也被带到了港城。这两件稀世珍品,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它们的到来,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为港城的文化舞台增添了无限光彩。

    然而,在这繁华背后,又有多少人能听到这些文物无声的哭泣?它们离开了故土,漂泊他乡,命运未卜。这些流失的国宝,是否还能有重回故里的一天?这个问题,或许只有历史才能给出答案。

    从 70 年代开始,港城经济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照亮了整个亚太地区。这座城市的繁荣不仅体现在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上,更反映在人们日益丰厚的钱包里。随之而来的是一批新兴的富豪阶层,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享受,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高雅的精神追求。收藏,成为了这些有闲有钱人士的新宠。

    他们中有人痴迷于青铜器上斑驳的岁月痕迹,有人迷恋瓷器釉面上流转的光华,还有人沉醉于古籍字里行间的智慧结晶。这群人不惜重金购买珍品,将自己的家居点缀得如同小型博物馆。他们的收藏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文化品位的体现。

    1976 年,随着那场席卷大陆的红袖标运动落下帷幕,文物艺术品交易的禁令也随之解除。这无异于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大量珍贵文物如同决堤的洪水般涌向港城。有的是通过合法的民间交易渠道,有的则是借助暗中的走私网络。荷里活道,这条古老的街道,成为了这股文物洪流的主要汇集地。

    一时间,港城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文物。从北方流传下来的青铜器,江南水乡孕育的精美瓷器,西部高原上的藏传佛教法器,无一不汇聚于此。港城俨然成为了一个庞大的文物交易市场,更是华夏文化瑰宝的集散中心。

    随着文物艺术品收藏和鉴赏活动在港城渐成时尚,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纷纷加入这个圈子。企业家们将收藏视为一种投资,医生们将其当作精神寄托,文化名流们则将其视为延续文化传统的使命,而艺术家们更是从中汲取创作灵感。这种风潮席卷了整个上流社会,使得收藏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交活动和身份象征。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种收藏家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敏求精舍”和“求知雅集”等组织成为了这个圈子里最负盛名的存在。这些组织不仅仅是收藏家们互相交流的平台,更是学习、研究和鉴赏的殿堂。他们定期举办展览、讲座和交流会,不仅提高了会员们的鉴赏水平,也为整个收藏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4xiaoshuo.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