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百二十二章 改实为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九百二十二章 改实为虚 (第2/3页)

子继承而不是他弟弟,这就是大明对宗室的向来处置惯例。

    这种惯例一旦打破,那么人人自危,朱慎锥的控制力再强也不可能这么干,因为他这样干了等于把所有宗室全部推到对立面去了。所以就算他处置了现在的福王和潞王后,福王和潞王的王爵也会继续保留,由其子或者其弟承爵。

    不过这样做也不代表朱慎锥就放过这些藩王,王爵可以保留,但接下来的实封却会改成遥领,也就是说朱慎锥会借这个机会直接打破大明开国至今的藩王封地制度,以实封藩王变成普通的亲王、郡王爵位,把封地收归国有,以后王爵的延续不再和封地结合,大明王爵取消实封,这个改变才是朱慎锥真正想要的。

    历代王朝中,王爵的封地遥领这种情况很多,尤其是宋朝就是这样的情况。宋朝无论是皇子还是封王的臣子们,所拥有的爵位都是虚封,而他的领地也只是名义上的遥领,俸禄按照遥领的虚封来进行折算,由朝廷发放,这样就改变了藩王实封的存在。

    这种做法在宋时的南北两朝中实施的很好,而终宋一朝前后四百多年中,宗室也从未造成反叛和对皇权的损害,而且还能因为这种方式很好地控制住宗室群体,同时也避免了把宗室养成废物的结果。

    朱元璋时期实封王爵,在这点上等于开了历史倒车。当然这是因为当初朱元璋时期的特殊性所至,当时的实封王爵的确起到了稳定地方,加强王朝控制的结果。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续的弊端不断显露出来,哪怕没有朱棣出现,以当时大明藩王掌控实权的情况来看,大明早晚会爆发藩王和皇权之间的内战,等到那时候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就不得而知了。

    历史上的大清在入主中原后也采取了类同于宋朝的制度,彻底取消了朱元璋藩王实封制度,改为虚封。

    在大明一朝中,无论是亲王和郡王都是以国名封爵,比如秦王、晋王、燕王、辽王等等,这些王爵都是以国名为封,实封地也在其国。

    秦王封在秦地,晋王自然就是三晋地了,燕王朱棣是燕云,辽王就是辽东,以此类推很是明显。

    朱慎锥之前郡王爵是交城王,交城王这个爵位是他祖上拥有的,封地自然在交城。后来进位吴王,封地按理说是吴地,当然朱慎锥的王爵和其他藩王不同,他的王爵更多的只是意义象征而已,一个要当皇帝的人封在哪里根本无所谓,所要的只是一个名义。

    可历史上的大清就不一样了,因为大清实施了宋朝的虚封王爵制度,就不再需要进行实封,刻意避开了实封国名的情况。

    所以大清的王爵大多都不是国名,采用的是用其他字来进行替代,比如说礼亲王、廉亲王、雍亲王、怡亲王、宝亲王、恭亲王、勇毅郡王、承顺郡王等等,这些都非国名。

    朱慎锥今天封朱聿键为安王,安这个字虽来源于春秋,古时安国是春秋诸侯国之一,但只是小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