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二章 卖国 (第3/3页)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借这个案子对付东林党是一方面,毕竟东林党在朝堂上的根基太深,对于皇权的威胁太大,而且东林党向来善于抱团,当年魏忠贤都没能把东林党给彻底解决,其他人就更难办到了。
这不,天启皇帝一驾崩,魏忠贤倒台后,原本奄奄一息的东林党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又冒了出来,很快又一次把持了朝政。就算是现在,朝堂上下东林党的人依旧不少,虽然内阁中没有东林党的人,几个部堂中的东林党大佬也因为之前的京察一事被整得灰头土脸,声势大不如从前,可就算这样中下级官员中,尤其是大明南方官场,东林党数不胜数,他们的力量之强大有目共睹,要解决这个政治群体可不是易事。
温体仁作为首辅当然明白朱慎锥的想法,尤其是朱慎锥登基后一直想解决东林党和江南问题,却始终没有太好的办法。而这个案子一出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可不是简单的政治斗争而是通敌卖国行为。
假如是前者的话,东林党还能借助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反抗,并且取得大多数人的同期,就算被打压下去也丝毫不损名声,反而能更进一步,比如当年魏忠贤对东林党打压后的情况就是如此,等魏忠贤一死,东林党就重新焕发,无孔不入再一次成为最大的政治势力。
但后者就不一样了,后者的举动是所有人所不容的,这和当年有人提议和后金(大清)议和完全不一样。一直以来大明对辽东的态度很是鲜明,无论是最初的万历皇帝还是后来的天启皇帝或者崇祯皇帝,对于辽东的态度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打!
收复辽东,平定建奴,这是朝廷上下的共同认识,不仅是皇帝这么想,就连大明文武官员包括百姓们也是这样的态度。所以哪怕崇祯皇帝在位的时候,辽东战事连续恶化,大明非但没能解决建奴问题,甚至还被皇太极借蒙古攻进了大明京畿之地,更激起了大明君臣百姓的强硬态度。
就算崇祯皇帝见情况不对劲,心中有意用和谈的方式稳住辽东局势,能让大明缓一口气,先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流寇问题。可崇祯皇帝自己却根本不敢提出议和的想法,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旦提出这个想法必然会被群臣攻击,非但做不成还会大丢脸面。
无奈之下崇祯皇帝只能“曲线救国”试图让下面的臣子替他提出议和的打算。可没想下面的臣子刚刚领会圣意提出议和,就被上下群臣骂了个狗血淋头,甚至还有不少大臣愤怒到了极点,指责对方所谓议和就是求降,堂堂大明中华帝国,怎么能屈服于区区建奴呢?大明绝对不能议和,谁谈论议和就是卖国!此举当诛!
如此一来,崇祯皇帝的试探直接就碰了一鼻子的灰,为了安抚群情激奋的臣子们他急于甩锅,甚至把替自己提出议和的官员以意图投降的罪名给下狱后处死。之后再也不敢有半点议和的念头,就算打不过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打,弄的自己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