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七章 游击 (第2/3页)
没有袁崇焕私下卖出去的那些粮食,建奴上下都要饿死了,哪里还能打什么仗?正是袁崇焕的这些举动,直接让孙承宗布局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最后让建奴缓过气来,这才有后来皇太极继位后的己巳之变发生。
皇太极的目光比努尔哈赤长远,很清楚自身的劣势在哪里。继位后不仅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还直接调整了对辽东辽民的政策,实施了善待辽民,鼓励生产,耕作开荒等一系列措施,使得他手里的后金也就是现在的大清逐步从渔猎转向农耕。
皇太极知道,仅仅靠掠夺生存是不能长久的,只有通过农耕才能保证自给,慢慢积蓄力量,在最好的时机先拿下整个辽东,然后再想办法图谋天下。
不过就算皇太极的政策再好,要马上产生效益也是不可能的。粮食这玩意不是你今天种下明天就能收获的,春种秋收这是一个长久持续的工作。再加上眼下又是小冰河时期,天气反常,夏日干旱,冬天来的又早,就连大明各省也多有灾荒频频,更不用说更北边的辽东了。
从各种情况来看,皇太极虽兵力强盛,在辽东稳压明军一头,眼下更是围困锦州,逼的明军不敢前来增援,只要耐心等着锦州城内粮食吃完,祖大寿坐困孤城弹尽粮绝,锦州必然到手。
可实际上皇太极不是没有弱点,他的弱点就是基础太差,底蕴不足。
大清的八旗兵虽然能打,可整体基础实在不行,物资储备本就不多,生产力也严重不足。这一次围攻锦州皇太极是花了极大代价,祖大寿在城中要吃粮,难道皇太极包括他手下的八旗兵就不吃粮了?
以辽东的这么点出产,皇太极根本支撑不起长久的战争,他采取这样的战术无非就是赌谁先支持不下去。凭借着大半个辽东的物资以满足前线的需求,先熬死锦州的祖大寿再说,假如明军按捺不住出兵救援那就再好不过了,皇太极正好能围城打援,以手中精锐八旗击破大明援军。
说句不好听的,假如祖大寿在锦州的物资储备足以支撑一两年的,皇太极根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围困锦州,因为皇太极这样做非但起不到作用,反而会因为时间的推移由于自己的物资不断消耗和不足最终无奈退兵。
郑鸿逵提出用游击战来袭扰皇太极的后方,实施破袭战和骚扰战,给敌人不断放血,这样的战术看起来似乎是小打小闹,可深思之下却是最好的办法。
皇太极掌控的地盘基础差,生产力低下,经济更是薄弱,用这些手段虽起不到大幅度消灭八旗有生力量的效果,可通过这种战术却能直接打击皇太极所控制区域的生产和经济。
一旦开垦的农田被毁,粮食被掠夺,八旗各驻地被攻击甚至占领,这造成的后果异常严重。
要知道当年倭寇在大明东南横行时,以大明的国力和体量都是焦头烂额,更不用说实力和底蕴远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