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七章 以北抑南 (第2/3页)
峰。
大量的货物经过海船出海贸易,换来了无数金银珠宝和海外特产,一趟出海获利可以达到数十甚至上百倍,哪怕海贸的风险比边贸大许多,商人们依旧络绎不绝,争相出海。
可惜宣德年后,大规模的海贸朝廷就禁绝了,可实际上禁绝的原因并非表面那么简单。
提出禁绝海贸的是文官集团,而那些文官集团大部分又都是南方人,他们之所以这么干的真正目的并非是要杜绝海贸,而是要通过朝廷来进行海贸的垄断,在表面上禁绝海贸,不允许官方甚至民间出海贸易,可实际上在南方当地,比如浙江、福建、广东这些沿海地区,这些文官集团背后的家族却垄断了海贸利益,私下出海,从而谋取暴利。
这种情况的发生导致大明名义上没有了正式海贸,纵横四海的郑和大船队也就此消失,就连大明原本已拥有极高技术和庞大规模的造船工业也就此停滞,最终彻底消亡。
但在南方,私下的海贸却是依旧,而且屡禁不绝,这种情况不是什么秘密。嘉靖年间,闹的异常厉害的沿海地区倭寇现象其实也是因为海贸的分账不均和地方士绅对民间的剥削过重导致。
所谓的倭寇中其实大部分都是沿海的渔民、海盗等等,真正的倭寇数量极少,倭寇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海贸利益导致的问题,而并非其他原因。
嘉靖之后,随着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出现,倭寇虽表面上被铲除,沿海地区恢复了正常,可私下的海贸却从未消失过,等到隆庆开海后恢复了一段时间,隆庆驾崩官方海贸又停滞,万历后期又产生了变化,南方地区海盗现象越发严重。
从最初倭寇变成了大小不一的海盗团体,这些海盗团体和南方士绅进行勾结,依靠手中的海船和武力垄断了整个区域的海贸,其中力量最强大的先是林凤,之后是李旦,再后是郑芝龙集团。
尤其是后者,郑芝龙实力最强大的时候拥有战船近四百多艘,手下六到七万人,再加上那些外围依附郑芝龙的中小海商(海盗)群体,最高峰时居然达到了三千艘船的规模。
要知道整个福建大明水师的战船也不过六十艘而已,兵员不超过万人。郑芝龙光自己直接掌握的实力就是福建水师的近七倍之巨,其势力范围从北到南,几乎直接控制了整个南海区域。
郑芝龙海上力量之强大可想而知,打着他旗号的船只在整个南海通行无阻,但凡要进入南中国海区域的所有船只必须得到他的允许,并以缴纳费用得到挂有他的旗帜才可航行的资格。
就连荷兰、西班牙这些海上强国,面对郑芝龙的强势也要低上一头,在南海被郑芝龙压的死死的,没有郑芝龙点头,任何船只都无法进入这个区域,一个海盗头子能做到这样的程度简直不可思议。
在郑芝龙的背后,是大大小小地方的士绅阶级,而在他们之后又是文官集团的各人。这些人已形成了一张极大的网络,依靠着海贸获取巨额利益,南方商人在其中赚的是盆满钵满,早就把北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