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三章 撤军 (第2/3页)
不兴奋异常?
王海的出现直接打破了原本战局,尤其是王海前脚抵达五卫地,后脚就对东南方向的还没反应过来的一支八旗部队发动了一次突袭。
这一次突袭,王海集中兵力以多打少,并且兵分两路一路正面攻击,另一路由东绕行从侧面进攻。两路进攻,打得这支八旗狼狈而逃,此战后,土默特的骑兵士气大振,原本就收拢部队的济尔哈朗等人见情况不妙不敢北上,连忙带兵往东南走,这时候吴三桂的部队也没闲着,趁机出兵不断袭扰敌方,进一步给对手施加压力。
土默特出兵的消息传到皇太极耳中,皇太极脸色瞬间大变,他瞬间就知道碰到大麻烦了。
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当时的后金和明军多次交战,但战场一直都是在辽东发生。虽然努尔哈赤的八旗凶悍,打得明军节节后退,甚至几战中歼灭了明军十数万的精锐军队,大明损失惨重。
可问题在于明军遭受了如此大败依旧牢牢守住了山海关一线,努尔哈赤怎么都打破不了明军的山海关防线,更无法攻进大明腹地。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努尔哈赤死后都没改变,而且其中因为孙承宗对辽东的全面封锁战术,导致缺少粮食又遭受天灾的八旗差一点崩溃,如果不是后来崇祯皇帝启用了袁崇焕,志大才疏的袁崇焕自作聪明的话,辽东问题早就解决了。
通过袁崇焕的“支持”努尔哈赤终于缓过了气,之后皇太极又以和谈的名义从袁崇焕手中搞到了大量粮食,从而彻底解决了当时后金的粮荒问题。再之后,皇太极决定通过蒙古打破大明的封锁,这才有出兵驱逐林丹汗的军事行动。
而那时候的林丹汗名义上虽是蒙古共主,可实际上已是众叛亲离,再加上林丹汗这人目光短浅,没有半点政治远见,不仅四处出击得罪了蒙古各部还因为几次毁约得罪了盟友大明,在遭受八旗和反对他的蒙古各部联合攻击时,居然没有任何人出来帮忙,面对这样的困境林丹汗在八旗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只能放弃察哈尔本部,从而向西迁移。
林丹汗西迁后,察哈尔本部丢失,从而成为了皇太极的势力范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皇太极借攻击林丹汗的军事行动直接打破了明军在辽东的封锁,从而有了一条绕道蒙古直攻大明的通道。
之前的己巳之变之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察哈尔被皇太极所掌控,要不然皇太极也不可能攻到大明腹地,并兵临大明京师城下了。
现在同样也是如此,这一次皇太极故伎重演再领大军进攻大明,关键原因也在于察哈尔控制在皇太极的手里。要不然皇太极怎么能有这样的底气呢?可皇太极怎么都没想到这一次打大明却碰上了硬钉子,首先是喜峰口的战斗让他感受到了大明军队的抵抗之顽强。
近半个月的时间,皇太极的主力多次猛攻喜峰口和喜峰口东北的高地,可不管用什么办法始终拿不下这条防线。而且对面的明军的抵抗力量越来越强,战斗素质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高,双方你来我往,打得极其激烈,开战至今皇太极已付出了几千人的代价依旧没能攻破明军防线。
不仅喜峰口没有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