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一步错步步错 (第3/3页)
袁崇焕却有的是办法,给赵率教穿小鞋的法子多了去了,当即袁崇焕找来祖家兄弟和其他军将交代了一二,很快辽东这边各部就对赵率教排挤起来,而袁崇焕也用各种理由找赵率教的麻烦,几下折腾,让赵率教苦不堪言。
袁崇焕在辽东的这番操作都落在孙元化的眼中,孙元化作为袁崇焕点名要来的人自然是被袁崇焕所看中的,不过要说孙元化是袁崇焕的亲信却是不然。
当年孙元化在辽东的时候袁崇焕还不是督师呢,就连巡抚都不是,作为兵部派去辽东的孙元化官职虽比不上袁崇焕,可两人交往的还算不错。尤其孙元化有个好老师,他的老师可是大名鼎鼎的大学士徐光启,徐光启不仅是西学领袖,更是朝中的老臣,门生故吏遍布,当年魏忠贤在的时候也要卖徐光启几分面子。
此外,孙元化精通数学,对火器有相当的研究,而大明在辽东和建奴作战很少进行野战,八旗的彪悍可不是明军能比的,袁崇焕在辽东这么多年,耗尽心血才组建了一支骑兵,这支骑兵被称为“关宁铁骑”,是袁崇焕手上最能打的军队,可就算这样野战中和八旗交手充其量也平分秋色。
所以大明在辽东基本采取的是守势,当年孙承宗就是看出了这点才运用以守代攻建城以压缩建奴生存空间的战术。这种战术虽然有些笨,起效的时间也较长,可要说好用的确也好用,只要不出错,稳扎稳打,就能逼得建奴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等到时机成熟,就是正式反攻的时候了。
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孙承宗的战略部署只完成了一半,如果当初不是因为天启皇帝和魏忠贤要向东林党下手,打算一举解决朝中问题的话,那么孙承宗也不会去职回乡,更不会由其他人来接替孙承宗的职务,从而导致后来接连大战的爆发。
说句实话,在皇太极继位之前建奴已快支持不下去了,假如孙承宗还在必然能看清楚这点,根本不需要和建奴搞什么大战,只要继续守住几个要处,把当初的战略部署推行下去的话,那么建奴必然被明军活活困死,辽东的局势就此大变。
可惜啊可惜,孙承宗走的实在不是时候,孙承宗一走,虽然袁崇焕依旧维持着孙承宗在的时候的部署,可实际上袁崇焕却因为私心的缘故做了一些其他安排,更因为他的疏忽大意导致觉华岛的失陷,从而被建奴打开了缺口。
等到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情况又变了,皇太极和袁崇焕为各自利益出发一拍即合,私下达成了和谈,就此辽东的明军不再压迫建奴,放松了对建奴的控制,再加上走私猖獗,从而使得孙承宗费尽心血设下对建奴的包围圈成了摆设。
再之后,皇太极稳住袁崇焕,掉头拉拢和联合蒙古各部朝着林丹汗果断出手。这时候的袁崇焕自以为聪明,在一旁袖手旁观坐视林丹汗被从察哈尔赶走。等林丹汗一走,建奴那边就和蒙古连成了一片,原本艰难的局面瞬间就被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