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间第一流!如芒在背! (第2/3页)
不宁,一地鸡毛外,再往深了考虑,与稷下学宫联姻这事,本身也是利弊掺半。
好处正如李文静刚刚所说那般。
而坏处同样不少。
毕竟一旦和儒家、和稷下学宫彻底绑死,道、佛两家又会怎么想?怎么应对?
会不会因此逼得她们彻底站到对立面,联手针对?
除此之外,别忘了,还有个天家姬氏呢!
太康帝不死,天下未崩。
这个时候大张旗鼓与三大圣地牵扯太深,岂不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所以对于稷下学宫,韩绍过去是什么态度,以后还是什么态度。
那就是在自己足够强大前,保持一定距离的亲近。
而眼看韩绍如此油盐不进,李文静不禁颇为惋惜的叹息一声。
“老师对你并无恶意。”
这话无疑是在交底了,可对于韩绍而言,这并不重要。
说得再直白一点,现在的韩绍羽翼已丰,就算将本身的修为境界抛开不谈,这十年经营,他手头握有的实力本钱也已经有几分家底了。
稷下学宫的支持于他而言,只是锦上添花,谈不上雪中送炭。
不过李文静既然说了这话,这份善意他得收着。
“董至人的美意,孤心领了,日后定有回报。”
“只不过有些事情孤自有思量,步步为营、徐徐为之即可。”
这话说时,韩绍选择了以‘孤’自称,很显然不是对李文静说的,而是冲着那位儒家至人。
李文静自然懂得韩绍的意思。
所以在听闻这话后,终于没有将这个话题继续下去。
而与李文静的沉默相比,此时的公孙度则是一脸快意与愉悦。
韩绍如此坚决的稷下学宫与那位儒家至人是他没想到的。
但这不并妨碍他为此感到欣喜。
‘有情有义,有担当!老夫果然没有看错人!’
心中感慨一阵后,为了打破眼下这沉闷的气氛,公孙度想了想,便转移话题道。
“对了,接下来绍哥儿准备如何行事?”
细说起来,最近这段时间,韩绍其实是做了不少事情的。
借着迎回乌丸和雅母子的机会,宣慰乌丸诸部。
此为其一。
其二亲自跑了一趟兀术部,斩金兀术,让金台吉取而代之,再强行扶持赤勒部,维持平衡。
如此一来,至少可以保证北边腰背,在短时间内不会出乱子。
而在没了外患的情况下,便是内忧了。
中行固的六扇门在这些日子里,借着整肃文吏贪腐的由头,很是清理了一番幽北各地的世族高门。
此为其三。
至于其四,便是韩绍刚刚亲自动手操刀的这事了。
用苦心养成了十年的羽林郎卫彻底替代镇辽军诸多老将。
防止镇辽一系将门坐大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这一步走完,从此以后镇辽军便彻底归于他的掌控之中了。
如此这般,外患内忧皆被解除。
接下来韩绍便可以彻底放开手脚,去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了。
所以此时面对公孙度的这话,韩绍几乎没有多作犹豫,便道。
“等。”
等?
听到韩绍这话,公孙度下意识接话道。
“等什么?”
韩绍笑道。
“自是等圣谕北上,允我南下讨贼!”
说着,没等公孙度和李文静两人开口,韩绍便接着笑道。
“前段时间,我已经将袁奉与黄天道勾连的证据,遣人送往神都。”
“想必要不了多久,就会摆在陛下案前。”
“只等陛下圣谕一至,我镇辽儿郎便可奉旨南下,为陛下兴兵讨贼!”
公孙度闻言,有些不信。
“袁奉那老儿当初在黄天道手上吃了那么大的亏,还敢与之勾连?”
对此,韩绍笑着解释道。
“他袁奉有没有与黄天道勾连,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需要他与黄天贼道勾连,陛下也需要,这就够了。”
六扇门成立这么久了,若是连罗织证据,构陷他人都不会,留着有什么用?
更何况当年他袁奉的确与黄天道勾连媾和过,有些证据他这边还保留着,如此也不算是太冤枉了他。
而对于太康帝而言,你袁奉坐镇幽州这么多年,任由黄天道肆虐却毫无作为,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罪过。
若是能够拿他的脑袋祭旗,太康帝自是乐见其成。
见公孙度在听完自己的话后神色讷讷,韩绍怕他接受不了自己这等肮脏的手段,不得不替自己辩解道。
“岳父啊,当此浊世洪流,咱们这些做忠臣的,要比奸臣更奸,这样才能替陛下尽忠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