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番外2 贾诩之死 (第2/3页)
内容是自己原本的地图上所没有的。
但是法正的图画得明显也不精确,只能算是示意图,似乎并非精确实地考证勘测的产物,而是从古籍文字描绘臆测而来。
说人话,就是类似于古人有时候画地图,会根据《山海经》之类的文字记载直接脑补。这种图在汉朝是不少见的,而真正懂行的人也能看出一眼假来。
“此图是何人所作?似乎并没有经过实地勘测。但也确实记载了前人所未见的地方。”马超很快做出了评价。
“孟起果然了解西北,这都能看出来。”法正听说后,也忍不住赞许了一句,“没错,此图其实是司徒臆测所得,司徒博览群书,熟知很多世人所未见的古籍。
他从古籍上得知,从河湟再往西翻越群山之后,有大盐湖,方可千里。盐湖沿岸也都有淡水河流注入,只是因为内陆之湖,水不能通海,千万年来烈日蒸晒,所以湖水才如此之咸。但是注入这些盐湖的活水,却都是可以正常饮用的。
如果能沿着那些从大盐湖西北注入盐湖的小河,逆流而上,是有险峻山谷可以翻越祁连山,重新居高临下杀入河西走廊的。此路虽然自古没有兵家走过,却是确实存在的,古籍上有记载其他人走过,只是并非用于军事。
孟起可以趁着入秋,赶紧探路,一边初步勘探盐湖,征发刚刚征服的氐人修路、营建盐场、打探地形。让氐人去冒险,为我们汉人趟出一条路来。
到时候,若能直接从祁连山背后杀出,直扑玉门关,掐断酒泉、敦煌等地贼将出关的道路,还何愁不能围杀贾诩?”
法正洋洋洒洒,把诸葛瑾为马超想的那条路描述了一遍。
而诸葛瑾当然也不是瞎想的,他之所以敢出这个主意,也是有着两方面的依仗。
首先自然是因为诸葛瑾对青海地区的地理了解,肯定是远超同时代其他汉人的。哪怕智商如诸葛亮,但人家没去过青海就是没去过,不了解青海湖、祁连山之类的地方的地理特征。
哪怕是即将被算计的贾诩,虽然是西凉人,祖居武威郡,但他也没翻越祁连山去看过青藏高原上到底怎么个地形。
诸葛瑾哪怕了解得不详细,但他至少略懂,就可以给人指明努力方向了。
另一方面,诸葛瑾出这个主意,也是因为他知道后世有人这么干过,而且技术条件和汉朝时相差也不大——后世南北朝结束后,隋炀帝杨广就西巡过青海湖一带,最后还从青海湖以北的山口翻越祁连山,回到河西走廊。
当然了,杨广那时候,为了开路,也是花了一些代价的。从这个角度说,杨广的地理贡献还是有的。他不仅造了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也为汉人进入雪域高原打了前站、趟出了一条路,留下了记载。
不过有一说一,后世杨广那么干,动机未必有多高尚,他确实是好大喜功,是为了威慑雪域高原上的吐谷浑,让吐谷浑向隋朝臣服。
他的这个目的也确实短暂实现过,在杨广亲自巡视抵达青海湖地界后,吐谷浑没想到隋朝军队居然可以无视祁连山的险阻直接上来,所以立刻跟隋朝虚与委蛇认怂了。只不过杨广完蛋后没多久,吐谷浑就又抖起来了,那种怂也就跟高句丽的暂时认怂差不多性质,到了唐朝依然要跟中原王朝叫板,这都是后话了。
如今诸葛瑾帮马超指出了这条路,也算是又提前了将近四百年,让汉人的触角深入雪域高原,先占个坑,顺便还能包抄绕后解决贾诩。这两个收益合在一起,也就值得付出一点基础建设和趟路的代价了。
诸葛瑾觉得,虽然提前了快四百年,但是在他和二弟这些年的种田建设下,如今大汉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要达到原本历史上隋唐的程度,还是可以做到的。
既然历史上隋人可以,那么现在的汉军也可以。
克服了心理层面的恐惧和畏难情绪后,马超很快就开始着手这个计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