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章 进步需要体面 (第2/3页)
打吐蕃的这个节骨眼。
不得不说,张光晟当了几年金吾卫中郎将,政治头脑确实长进不少。
“不错,这个建议很好。”
方重勇微微点头,表示赞许。他打算马上就写信回汴州,让元载“劝说”天子实施。
过往的时候,汴州朝廷还是有些危险,因此方重勇和李唐宗室的矛盾还不算突出。而今汴州朝廷已经在席卷天下,他和李家人已经处于矛盾冲突的核心位置。
这个时候,即便是韬光养晦,即便是隐忍退让,也不可能消弭矛盾。
与其这样,还不如提前布局!准备办那“惊天动地”的大事。
方重勇立刻将大聪明叫来,对他吩咐道:“派人回汴州,通知一下元载,让他依计行事。”
依计?
依的是什么计?
大聪明不知道,不过这件事似乎也不需要他知道。方重勇如今已经是越来越注重保密了,为了防止走漏消息,知道的人自然是越少越好。
“请官家放心,卑职这就去办。”
大聪明对方重勇叉手行了一礼,随即退下。
“官家……”
张光晟似乎有话想说却欲言又止,方重勇抬起手,示意他不必说下去。
“你统计一下还在长安及周边地区的宗室子弟,有多少户,有多少人,将其装订成册。到时候朝廷会安排这些人在陈留县落户。
如果有人不愿意搬迁,那么以谋反罪论处,到时候你就不必留手了。”
方重勇面色平静吩咐道,伸出手做了一个劈砍的动作。
张光晟心中一紧,已然明白了对方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为“那件事”做铺垫做准备。
终于要来了么?
“官家,卑职想一同出征河西。卑职熟悉河西地理,应该帮得上官家的忙。”
张光晟一脸激动对方重勇抱拳行礼道。他还是想上战场,不想干带着丘八抓人抄家的活计。
“不必,达扎路恭这次输定了,关中的事情同样很要紧。”
方重勇断然拒绝了张光晟请战。
既然吐蕃人很可能长期与大唐在西面保持对峙,那么打败达扎路恭的军事意义,也就没有那么大了。它更多的,还是为了给自己的皇冠上镶嵌一颗明珠。
……
大军出征,汴梁城依旧是如往日那般热闹。只不过,“垂帘听政”的太后武氏,和少年傀儡天子李偿,日子却不如外人想的那般风光无限。
他们即便是什么也不做,汴州朝廷依旧是运行平稳,有他们没他们一个样。
这天一大早,武氏从噩梦中惊醒,她梦见方清带兵杀进了汴梁城皇宫,里里外外都是血,到处都是尸体,宫内的屋舍在烈火中熊熊燃烧,那是怎样一种恐怖地狱啊!
正当武氏刚刚稳住心神的时候,宦官霍仙鸣来报,京兆尹元载求见!
想起昨夜的梦境,武氏的心顿时提到了嗓子眼。不过她可没资格说不见元载,只好草草梳妆过后,在霍仙鸣的带领下,来到了紫宸殿中的一处偏殿,也是天子跟大臣们单独会面的地方。
“元府尹一大早求见哀家,不知是有什么要事相询呢?”
武氏拿捏着腔调询问道,虽然已经尽量保持镇定,但声音中还是难免有几分颤抖。
“长安残破不堪,朝廷迁都回长安,已经是不可能了,可是关中依旧有很多宗室子弟居住。
官家以为,他们作为天子的亲戚,也应该居住于皇城侧畔,不该离得那么远。
寻常之家且有经常探亲之事,天家岂能对宗室视而不见?
故而官家请求将关中宗室迁徙,定居于先帝之封地陈留县居住。不知道太后对此有什么看法没有?
天子年少,一切都由太后定夺,不知道太后怎么说?”
元载绵里藏针询问道。
将宗室迁徙到汴州?
武氏听到这个建议,心中一惊,随即便想到了方清可能的图谋。
宗室若是分散于全国,一旦有事,方清要平息纷争还颇有些费周章。但是宗室子弟若是集中于汴州,那么……就好办了。
怎么说呢,武氏感觉方清心思还挺缜密的。只是这个问题,她却不想答应,至少不想答应得太痛快。
“事关重大,哀家以为,还是等官家得胜归来后再行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