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 若无方清,不知几人称孤道寡 (第2/3页)
还高,却看不到半株麦苗。
越是靠近东面,情况就越好,一直到他们抵达华阴的时候,周边的农田才算恢复正常。
战争对于关中的影响极大,并不全是吐蕃人的锅。
事实上,这些年关中就没有完全平静过,政局的混乱导致盗匪四起。再加上汴州运河经济的崛起,也造成了人才的“虹吸效应”,大量关中百姓逃亡到潼关以东定居,进一步造成了关中农业的崩溃。
这天,回归大军屯扎华山脚下,方重勇带着李琦等人前往西岳庙祭拜。
“朕年轻时,关中还是天府之国,没想到短短二十年,竟然成了这副光景。”
西岳庙前,李琦忍不住感慨叹息道。
作为道教圣地,这里一直不缺香火,似乎是岁月静好。可是出了西岳庙,到四周看看,即便是没有饿殍遍地,那也是衰败落破。
但凡眼睛不瞎的,都明白关中已经不可能再承载帝都了。自幼在长安长大的李琦,当然也看得到其中差距。
方重勇给西岳大帝和华山兵神金天王的泥塑奉上祭品和香火之后,面色淡然说道:
“陛下,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长安已经不可再作为都城,但天子代天牧狩,无法推却责任。
芸芸众生,该吃饭的要吃饭,该休息的要休息。没了都城长安,大家该过日子还是要过日子。”
他这番话已经说得很直白了,结合此前汴州朝廷对关中地区的一系列政令,方重勇要干的事情,说白了就是掀桌子,不按照过往的游戏规则玩了。
关中天龙人,将会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这些人曾经拥有的特权,也会随着改革的进行,一点点的被剥离。
“官家,你说赶走吐蕃人,需要几年时间?”
李琦忽然想起这一茬来,有些犹疑的询问道。当着“神明”的面,他觉得方重勇不会说谎。
“自大唐建国以来,吐蕃所处高原,气候湿润,丁口增长很快,这是吐蕃人的底气所在。
就算微臣把吐蕃人赶走了,过两年他们还是会回来的。以微臣之见,我们与吐蕃人的战争,或许会因为达扎路恭的失败,而消停一时。
但他们迟早也会卷土重来,或许将来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我们都会与吐蕃人一直斗下去。”
方重勇轻叹一声说道。
前世吐蕃的衰落,非常突然,几乎是呈现断崖式的坠落。十年前吐蕃小贵族还可以配全身甲,十年后的盔甲就连前胸后背都要护不住了。
这在农奴制的吐蕃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决定这种事情的,显然不会是政治因素,而是气候的变化。
气候的变化导致生产力的急剧下降,而生产力的下降则会激化矛盾,进而导致战乱,进一步降低生产力。
彻底击败吐蕃,需要时机。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这样的么……”
李琦无奈叹了口气,终于明白了某些人是不可替代的。
抗击吐蕃,需要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央政权,要不然,这次吐蕃人入关中的事情,还会再次上演。
这局面,如今放眼望去,还真是只有方清可以扛得起来。
想到这里,他也不觉得权臣有什么好当的了。做什么事情都是讲究实力的,有这个实力,就能承担这个重担,就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权力和地位。
其他的,说白了都是瞎折腾,折腾不出什么浪花来。李偒那样的,不可笑么?
“朕想回汴州了,今日可以启程么?”
李琦意兴阑珊的询问道,不再去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回陛下,随时可以启程。”
方重勇叉手行礼说道。
“嗯,那这便出发吧。”
李琦点点头,走出了西岳庙的大殿。
……
狄道以北,长城堡矗立于官道一层,高耸挺拔。
这是一个建立了有一百多年的戍堡,建在交通要道旁的山丘上,地势极为险要。虽然最多也只能容纳五百人,但此地却是极为要害,乃是锁住关中通往凉州的咽喉。
达扎路恭带着败兵一路退到长城堡,并未向兰州行军,而是打算直接退到凉州。
此时纳囊·赤托杰也领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