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六章 偷鸡不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五十六章 偷鸡不成 (第2/3页)

了四座要塞,以防俄国人的突袭。

    事实证明,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图尔恰的奥斯曼军队不但挡住了俄军的突袭,还将他们赶回了比萨拉比亚。

    比萨拉比亚是多瑙河—黑海的三角洲,过去是奥斯曼的领土,1812年被俄国吞并,之后一直是俄国的前沿要塞之一。

    比萨拉比亚的俄军并非精锐,而是应召的农民,这支军队的识字率不到0.1%,全军上下只有50个人会读写。

    不要惊讶,因为当时整个俄军的识字率都不超过0.2%。当时的俄军是一支农民部队,征兵的主要对象是农奴和官定农民,这些人通常都没有权利接受教育,更被认为是没有必要教育的一群人。

    相较之下,奥地利军队中18%的识字率似乎不太丢人了。

    当时军队的识字率,普遍要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看看士兵的来源就清楚了,俄军的士兵主要来源是农奴,而奥地利的士兵主要来源是流民和应召农民(通常来说农民会出钱,让贵族家的农奴代替自己)。

    当然能挡住俄军的进攻,不只是要塞的功劳,图尔恰的奥斯曼军队在得到了支援后,总人数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十三万,再挡不住俄国的五万军队就离谱了。

    虽然双方的总兵力已经接近二十万人,但实际上,这场战斗并不激烈,甚至只伤亡了几百人。

    俄军在发现奥斯曼军人数远超预期之后,就准备撤退了,毕竟按照上级的命令,这次的任务是接收图尔恰,并不是与优势兵力的敌人作战。

    而奥斯曼一方,虽然人多势众,但屡战屡败的阴影,加上要塞堡垒带来的安全感,让士兵们不愿意出战。

    由于双方都不想打,但又都不想背上骂名。所以双方只是进行了几次短暂的炮战之后,又发起了一次象征性的冲锋。

    最后俄军在要塞前留下了几百具尸体,便决定撤退了。

    面对后撤的俄军,奥马尔帕夏并没有命令军队进行追击,而是派出侦察骑兵尾随,直至俄军全部撤出奥斯曼境内。

    与此同时,奥马尔帕夏立刻派人上报苏丹,图尔恰大捷,奥斯曼军队大获全胜,毙敌两百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