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百一十章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华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八百一十章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华夏 (第2/3页)

怕赔再多的钱,也要做,而且要做好。”

    “再穷不能穷教育,有了大量的人才,生产力才能不断的发展。”

    “最后,就是朕在纵容百姓们反抗自己遭受到的不公,如果衙门不管用,就像杭州罗木营、台州佃户、教谕沈仕卿、就像宁都、瑞金、宁化三县的百姓一样,把事情闹大。”

    “这三件事,是朕日后仍然是朕最主要的工作,万历本《大明会典》把这三件事写进去。”

    朱翊钧谈到了三件十分具体的工作。

    第一件是吃饭,即保障食品供应,这件事看似很难,但其实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大明只有一亿三千万人,大明土地只要不抛荒,不会有大规模饥荒发生;

    万民拥有吃饭的权力,食品权。

    第二件事是万民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力,受教育权,是有普遍共识的,熊廷弼一个放牛娃,是认识字的,在年景好的时候,熊廷弼也读过几年书,认识字;申时行是寄养在舅舅家,当了状元才改回了申姓。

    要让孩子读书,因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哪怕是考不中功名,读书明理,儒家讲修身,其实就是活明白。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就是大明百姓最重要的两件事。

    第三件事,是反抗有理,遭受了不公,可以用各种方式反抗,尤其是一个集体对另外一个集体的压迫,这种反抗是天然正义的,但同时是严重违反了儒家传统叙事的,即官序贵贱各得其宜,尊卑长幼之序。

    比如朱翊钧就对尼德兰地区北同盟反抗不公,抱有极大的认同,当然,认同归认同,想获得大明帮助,拿出真金白银来。

    生意是生意,认同是认同,不能混为一谈。

    儒学士其实非常反感这种反抗的天然正义,但又没有太好的办法,因为万民的反抗权和受教育权,是强制绑定在一起的。

    朱翊钧骂贱儒,就像荀子这个儒家先贤至圣骂贱儒一样,是儒生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儒生,是积极拥抱变化,甚至是变化本身。

    事实上,历朝历代,农户们揭竿而起的时候,往往都有读书人的影子,而且是浓墨重彩,比如朱元璋手下第一功臣,李善长、刘伯温等等谋士,没有李善长,朱元璋也就是个割据一方的诸侯,成不了大业。

    比如台州府南湖书院的教谕沈仕卿,他看到了佃户遭受不公的时候,选择了帮助。

    农民的反抗,普遍具有局限性,可是这些农夫们有了读书人的帮助,局限性就会在运动中,逐渐被修正。

    读书人往往能够让穷民苦力的反抗更加富有成效,更容易成功,穷民苦力拥有天下最强大的力量,但是不知道如何释放。

    所以,普遍受教育权和反抗权是完全绑定在一起,只要还在普及教育,那么就要在博弈中对底层让利,否则能够正确引导百姓力量的读书人们,就是大明王朝的催命符。

    推行普及教育,就是在保证分配合理性的基础。

    一旦某天普及教育不再被重视,甚至成为了人人喊打的对象,那就要警惕,已经被历史洪流所逐渐淘汰的宗族、乡贤缙绅、势要豪右、强人身依附的生产关系等等,正在通过这种方式,借尸还魂。

    “朕其实能做的不多,只是希望人活着像个人,仅仅是像,就已经很难了,但朕还是想做到,写到大明会典里,就是朕对万民的承诺,这是人权的一部分。”朱翊钧再次强调了这是人权。

    人权就是:人活着就该拥有权力的。

    万历会典里缺少了人权,吃饭、受教育和反抗不公,是朱翊钧认为的人权,当然他更想百姓拥有受医疗权,但这件事朱翊钧不知道是否能够实现,就没有写到万历会典里。

    如果日后青霉素、金鸡纳霜等等药物的产量,进一步提升,朱翊钧会把第四项基本人权,写到会典之中,他希望自己可以做到。

    如果可以的话,他想把衣食住行都写进去,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最重要的食,其他的都等吃饱了才有现实意义。

    廷臣们都是久经考验的封建帝国战士,他们千军万马的闯过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在复杂而且多变的斗争中,爬到了文华殿的高位。

    陛下这番话没有说完的潜台词,其实廷臣们都非常明白。

    做到这些人,人就只是像个人,而不是活生生的人,那陛下对人的定义,标准其实就非常非常高了,那就是自由人。

    陛下根本不满足眼下万历维新取得的成就,甚至认为这些成就只是发端,只是开始,张居正描绘的五间大瓦房极好,陛下追求的五间大瓦房,很难很难实现。

    三十年,五十年,大约才能步入正轨,历史的反复性,注定了几百年都难以实现。

    陛下完美的履行了当初的许诺: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壮则有变。

    “臣遵旨。”张居正深吸了口气,抖了抖袖子,将一卷书拿了出来,交给了冯保转呈陛下。

    张居正这个举动,让廷臣们十分震惊!

    大明会典万历本,是张居正为总裁,多个官署一起编修,显然张居正这是突然临时加了一卷!而且是早就准备好的。

    朱翊钧打开了这一卷,看了片刻,笑着说道:“知朕者,先生也。”

    张居正早就写好了,他对皇帝太了解了,皇帝这十五年,要干什么,就写脸上了,从不隐瞒自己的意图,愿意跟着干,就一起走下去,不愿意,可以激流勇退。

    张居正写好了这一卷,也犹豫了很久,若是陛下不提,他就不会拿出来,但陛下说了,他只好呈送。

    “好,那就刊行天下吧。”朱翊钧看完了张居正拿出的最后一卷《天人卷》,批准了大明会典万历本刊行。

    这第229卷的天人卷,其实是天赋人权,天是老天爷的天,是万物无穷之理的那个天,天然的、天生的,人生下来就该拥有的权力。

    张居正将吃饭、受教育、反抗,写到了《天人卷》里。

    要刊行天下,是大明会典的作用,就是百司官僚必参阅之书,就是集体共识的本身,大明官僚上下都要通读,甚至会成为科举法治上面的必考内容。

    道德叙事在万历维新中,没有瓦解,但矛盾不断复杂的维新,需要更多的法治,实现相对的公平。

    “陛下,臣以为让各级衙门每个月到菜市口、煤市口、粮市口转一转,把各种米面粮油菜肉的价格记录下来,市场上,缺什么,少什么,什么东西比上月贵的太多,都记下来,纳入考成。”张居正面色凝重的说起了具体的执行。

    “陛下,各级官员就是再忙,一个月抽出一天时间来去逛逛的时间,还是有的。”

    也不要求各地米面粮油菜肉等物的价格,稳如泰山,那也不太现实,也不符合客观规律。

    但,地方官员,最起码要做到心中有数,别民乱闹起来了,还一脸茫然,慌不择路,和吴善言一样,对着旁人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儿!我的脑袋怎么不再脖子上了?!

    城镇的物价是民生的晴雨表,而孙尚礼指数,能够反应物价增长速度和变化,这是工具,需要围绕着孙尚礼指数,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